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课参考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意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22: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之后的文学评价史上享有盛誉,近代闻一多先生更是称赞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属于乐府旧题,很多人写过,陈后主写过,隋炀帝写过,诸葛颖写过,张子容写过,温庭筠写过,然而,现在提及《春江花月夜》,人们只记得张若虚的这首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情优美,从诗题中的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我们已看到了人间绝美的五幅图景:春之卷、江之画、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然而,五个意象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整首诗以“月”为中心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图。品味《春江花月夜》,我们还是从诗题出发,将这五种意象在文学史上所代表的象征含义以及在本篇中的含义一一解读,进而领略《春江花月夜》的诗情优美。

    春,在我们的印象中,春是生机、希望和美好的象征,可是,在古典文学中属于一个感伤的意象,文学史上历来“伤春悲秋”一脉相承。文学作品中伤春的诗词很多“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文人伤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思妇伤春。在我们看来如此美好的季节为什么文人会有那么多感伤呢?因为春是美好而易逝的季节,看到自然界的春天,文人会想到自己的青春时光,如春天一样美好易逝,无从把握。于是,面对春天,文人会想到自己青春稍纵即逝,而功业未成,半世蹉跎,感伤的情绪溢于笔端。在《春江花月夜》里,“春”出现4次,两次和“江”相连、一次“春半”、一次“春去”,流逝的春光,春已去,人未归,依然是感伤的情调。

    江,在古代汉语中属于专有名词,指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东流,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时间的概念。三千多年前,孔夫子曾经面对江水奔流发了一句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流逝,如同这奔流的江水一样。故而,在古典文学中,“江”是一个永恒流动的意象,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在滚滚流逝的历史长河中归于尘土。在《春江花月夜》里,“江”出现11次,其出现频率仅次于“月”,江水的流逝,隐喻着时光的流逝,江水流送着春天,也流送着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

    花,是春天的使者,我们想到这个词时,脑海中总会浮现美丽的图景,或含苞待放,或怒放枝头。虽然林妹妹曾经感慨“花开易见落难寻”,然而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史,我们却看到一种现象:落英缤纷。古典文学中,写花开的诗词较少,写花落的却很多多。满地飘零的落花中,我们看到的是春光不再的感伤。于是,面对落花,我们又回到了“伤春”这个主题上。在对落花的吟咏中,我们看到的是岁月流转青春逝去、红颜易老美人迟暮的伤感。在《春江花月夜》里,“花”出现2次,一次为月下花林,一次为梦中落花。月夜春江,花林无限,一个总体的概貌。而第二次就以落花的图景出现在女主人公的梦中“昨夜闲潭梦落花”,昨夜梦中,花落进幽幽的潭水之中,无声无息。这个梦境,是女主人公今夜烦闷不安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折射出女主人公的心境。“闲潭”象征着女主人公坐如枯井般没有一丝波澜的生活,美丽的花瓣落进寂静的闲潭之中,象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容颜在漫长的守望之中渐渐消逝,无声无息。梦中的刹那,折射出女主人公漫长守望的苍凉以及坐愁红颜老的哀伤。

    月,有诸多的象征涵义,月是美好的象征,“千里共婵娟”里,以“婵娟”喻月;月是永恒的象征,“今月曾经照古人”,月永恒存在;月是失意的象征,相比于太阳的万众瞩目,月只属于清冷的夜空,引发诸多失意文人的共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月下独酌的诗人与月惺惺相惜;月是相思的载体,寄托人间相思情感、故园之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等诗句,寄寓了众多游子的乡愁和思念。自古以来,月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坎坷历程。 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出现15次,是名副其实的女主角。诗歌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月”这一主要意象抛出,以下所有的画面的情感都是在这一轮月华照耀中发生的。而且,这一轮月并非静止的,整篇之中,月经历了初升、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从结构上而言,这轮月就像是一条线索,将整首诗中的大小珠玉串成了一条晶莹的项链。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中,月既是永恒,又是美好。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相思中,月既是载体,也是见证者。   

    夜,在古典诗词中,相对于白天的热闹与繁华,夜是寂静的、寂寞的,甚而是孤独的,“漏断人初静”的夜晚,徘徊的文人在寂静的环境中思索着,也许有“寂寞沙洲冷”的感慨,也许有“忧思独伤怀”的境遇。总之,在古典文学中,“夜”是一个凄清而又略带感伤的意象。在《春江花月夜》里,“夜”仅仅出现1次,而且还是“昨夜”,只留给我们一个孤独模糊的背影。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在宇宙人生的思考中,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无限扩大,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感情基调,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如是说:“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针对这一观点,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意见:“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在《春江花月夜》里,是有憧憬和悲伤的,而这种憧憬和悲伤是属于少年的一声轻盈叹息,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儒家的评价体系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符合中和之美。其实,在这里“哀”和“伤”属于两个层面,哀是表面,面露哀容;伤则是内在,损害身心。

在我看来,《春江花月夜》的感情基调是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哀而不伤”,读来只觉淡淡的哀愁弥漫其间。虽有游子思妇的别离之情,却依然在“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憧憬中满怀希望,没有颓废,没有绝望。

    《春江花月夜》的哀而不伤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试梳理如下:

    其一,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映衬。作者开篇没有写思考,没有写别离,而是为我们塑造出一幅纯美的春江花月夜图景。在美好背景的映衬之下,人生短暂的思考之痛和游子思妇的别离之苦都蒙上一层柔美的色彩,以美景衬哀情,我们读到的只是淡淡的哀愁。换言之,如果我们把这份苦痛置于秋风秋雨夜,凄苦的环境,思考和思念都会变得撕心裂肺,哀伤深沉。故而,大背景非常重要。作者将游子思妇的离别愁思放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好背景之下展开,在美景的映衬下,离别愁思只是一种淡淡的情怀。

    其二,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思考。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纯美的环境之中,面对江月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这一问,包含了藑绝的宇宙意识,包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当然,张若虚没有找到答案,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但他却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考中看到一个现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人生短暂江月永恒,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已灰飞烟灭,但作为一个生物群体,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在这里,我们看到生生不息的希望,我们看到了代代流转的生机。

     其三,万象更新的初唐之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的是乐府旧题,写的是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主题,但却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这首诗里,伤春的情绪里饱含着对对年华、青春的珍惜与热爱,“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思妇,在红颜易老的恐慌中没有自暴自弃,没有颓废绝望,而是在岁月流转的苍凉守望中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游子的归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也许,今夜等待的哒哒马蹄依然是过客不是归人,然而,伴随着落月,一缕相思之情摇落在江边的树上,摇落在思妇的心上,也摇落在读者的心上。这一点,也是有赖于《春江花月夜》产生于初唐这一时代背景。若是在“伤时伤事又伤心”的晚唐,这首诗中的苦与痛绝不会是这么云淡风轻的感觉,而是不仅“哀”而且“伤”。

    综之,《春江花月夜》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诗中浓浓的离别相思在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映衬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中透露出一份迷惘、空蒙的情怀,如一缕轻梦飘过,却又始终萦绕心头的感觉,是初唐文学中难得一见的佳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