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刚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表弟来找我玩,无意中翻看了我的教学课本,被我那各种颜色和字体的笔记惊着了,好奇地问了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这么多东西全讲,他们听的懂吗?”当然不是全讲。但我不得不承认,工作这一年我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而不是课堂上的学生。
我曾经一度认为,教师提高声调、加快课堂节奏、扩充教学容量,是智慧型课堂的体现。而表弟的疑惑让我开始质疑:孩子们真的都可以如教师所预设的那样充分领会和理解吗?
就拿我所教的两个班来说,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就不同。A班擅长“长跑”、B班善于“短跑”,也就是说,A班孩子的反应速度相较于B班要慢,但耐性又多于B班。那么在课堂上,倘若我用同一方式教课,必然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因此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课堂,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课堂节奏等方面进行调整。
在上《安塞腰鼓》一课时,在读到第18段时,A班的孩子能明确修辞方法,但细问其作用时便沉默了。迫于教学设计的繁多,我将答案公布,与此同时,在孩子们“无感”的表情中,我意识到“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个人认识水平”被我生硬地掰开了。我一味追求“量”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消化、思考和体验。缺失了自我内化的过程,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化,从而让其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情我做出了及时地调整,适当地放慢了速度。在B班的课堂上,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每组选举两个代表,比拼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后,学生说:“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体会具体句子,学生们感知到排比能使语气强烈。我又换了一个角度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学生们表示认同,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一生说:“力度一样。”我再次范读并将“有力、急速、大起大落”重读。读后,一生站起来说:“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急速地搏击着是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是幅度。”就这样,通过比较句子描绘角度的不同,感知排比有递进的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我由此也认识到:智慧的课堂,不是掌控,也不仅仅是吸引学生,而是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在自由中发散思维,发掘自身的潜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