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陈嘉丽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可是,古今中外多少大教育家都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 斯也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命题的看法。下面,我就书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  ,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我觉得他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都具有其科学性。例如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 而不是全面发展。所以才会出现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大熊猫以及马加爵杀人等学生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实例。看看我们身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同时感到教育的悲哀。刘海洋和马加爵都是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然而他们的行为却都丧失了做人基本的道德情感。他们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是只具备某种技能的人,而并不是“全人”。另外,还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家长陪读,请保姆或者把自己的脏衣服寄回家洗等情况。生活自理不是大学的选修课,而是每个人从小就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文化知识方面合格,更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也合格,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大学毕业以后又何谈求职以及在社会立足呢!

  以上的实例,都与雅斯贝尔斯培养“全人”的教育观相违背,都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考试及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人的“整体”,导致学生在价值观、能力等方面产生与正规偏离的情况。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及考试制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度可以逐步完善。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借鉴,不仅要学习考试的科目,还要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教学;不但要锻炼身体,还要提高心理素质,做到身心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实现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培养雅斯贝尔斯所描述的,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36:1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李燕虹

  《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 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习的呢?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却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心目中,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才会考得越高分,分数的高低就决定着一切。所以,家长们拼命地帮孩子报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周末游乐的时间,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代的教师们则一味叫学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的只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我不禁为现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总是打着 “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也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难道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重视的不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够再继承那种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因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抹杀。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学习变苦为乐,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事先就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能改变人的一生,能塑造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而绝不能只为了谋生计而肤浅了事,那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要用一生去探讨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来,我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因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36:1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2013年4月,一晃开学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新的学期,从春天开始,在开学初就突然有种感觉,新学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原来我还是会受到天气影响的一个人。2012年,孩子们都回到了学校,假期由于读了《雷夫访谈录》,当时就想他雷夫的心态和方法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用一用,所以刚开学的心情还是有冲动,有期待的。

  我对自己的感觉就是渐渐地有些“中庸”的思想吧,我试着用孩子们的心态来理解,要求他们。上课时,我尽量保持着微笑,看到有的同学犯小错误,我也只是提醒一句,并不严厉的批评。我发现课堂上多了一些真诚的笑脸我也觉着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们很自由,我自己也轻松。我突然觉得由于孩子年龄小的原因,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他们就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也不是严厉的斥责,就能让他们保持完美的状态。等待孩子们成长,渐渐让我对他们对了一些温柔的指导。但是,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做到完美,在课堂上我有时还是会大声的提醒,但我觉得只要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我会做的越来越好。

  杨世博,一年四班的一个小男生,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个孩子。爱他,是因为他长相非常可爱,也从不跟老师顶撞。恨他就是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也没有一个严格要求他的家长。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对老师本身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于是我努力跟他们家长沟通,但是发现,他是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经常是很长时间看不到妈妈,爸爸就是在衣食住行上管,学习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次跟他爸爸沟通,都说孩子回家不听话,根本不写作业。所以我每一次发现孩子没完成应完成的学习任务时,我都非常的生气。在晚自习写作业时,也是瞎写,写的满满的卷子,没几道题是对的。久而久之,他之前的闪光点也不是那么熠熠发光了。单词不会写,成绩不及格……他在学习方面的落后让我深感没有成就感,没一次上课都不忘记多叫他几回,就是怕他课下不复习,上课再不认真,可是一次一次的成绩说明我的用心不是很有效果。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个孩子的心事很重,父母的分开让他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对母亲的担忧上,总是担心母亲过的好不好。在自己的笔袋里放了一个自己写的小字条,我爱妈妈……我突然觉得这个孩子的感情是丰富的,可能他没有自制力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但他会关心人,懂得关心人,这是有些人无法学会的。记得有一次,班级里电脑的鼠标不好用了,我把自己的鼠标带到班级,下课后我忘记了鼠标就走了,都走了很远的时候听到有人叫我,回头一看是他拿着鼠标对我说Cherry老师,你鼠标忘拿了,真的觉得非常感动,一个七岁的孩子,帮我想着一个东西,就像怕我吃亏一样。后来我想打一下“亲情牌”,平时多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一下,给他吃一些他爱吃的小食品,我跟他讲只要他学习能进步,我就让他经常跟妈妈通电话,周末在家通不了电话,平时在学校可以给妈妈打电话。我发现在这个鼓励政策下,他渐渐地有些进步了,单词写的工整了,用心开始背单词了,卷子写的认真了,周末该完成的任务几乎也能完成了。每次我都会单独给他留一些作业,因为他现在的学习和其它同学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要对他必须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帮助他一点一点地赶上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另一个小公主,王子一,是我教的另一个班的孩子,她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孩子。在上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她只是知道哭,下课哭,上课也哭,而且哭的声音很大。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答卷纸也是瞎答,不会读题,有一次,在卷子上给我写的名字是“公主”,当时我真是觉得又客气,又可笑。当时并不知道是谁,于是拿着卷子重新到班级点了下名字。我当时觉得超级无助,超级失望,感觉这样的孩子无论在课堂常规上,或者成绩上,都会大大拉住班级的后腿。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采取忽视她的政策。忽视她的缺点,但渐渐地发现,她上课与之前相比能安静了,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了。看到我时,还会主动跟我打招呼,就好像我们之间有了不同于寻常的关系,就像私下里我们是好朋友一样。渐渐地,我发现她得成绩提高了,因为她有非常好的记忆力,很多事情,及时没有太多的印象,也可以在她的脑海里留下痕迹。对英语课,她也并不像以前那样胡闹了。有时候表现不好,我批评她,她也能够及时改正,并不像以前大哭大闹了。我甚至开始对上学期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成长而后悔。作为一个教小学生的青年教师,我常常有些困惑。刚入职时,有一些教师提醒我,一定要让你的学生怕你,否则你在班级开展的任何工作都无法进行。所以对一些不好管的孩子,我轻易不敢用“感化”政策,就怕他们认为老师原来这么好欺负,只要无理取闹,老师就会满足要求。但有时候又会后悔,如果对孩子们更温柔一些,更友爱一些,也许孩子们就不好意思再不听话了。到底哪个风格的老师好,我想我会在我余下的教学生涯中继续探索。

  教育的事情有很多,可是教育故事并不好写。可能平时对教育的感觉认知不够,作为老师,应该区分教育与批评的区别,教育更能让孩子们成功,而单纯的批评只能让孩子们没有了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36:0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吴梓榕

  坦白地说,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了解什么是教育;当认真读完后,我很羞愧,现在才对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则是我对这本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有关教育的种种。这本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为了达到这种教育,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谈谈学生,学生本人必须有为自己而学的意识,尤其是大学,它要求具有无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认知才成为可能。可如今,“人们习惯快速地浏览,喜欢看简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沉思和反省的对象,而是那些人们即刻知道转背又忘的东西”。学习是自己的,我们大学生学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谁要是只知道结果,而不知推导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堆死知识。”

  接着谈谈教师,作者认为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最受欢迎。小学教育则要求基础教育,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基础教育,树立百年树人的观念。教育与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明确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区别。对待学生,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动机。

  还有就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人不经推敲,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各学校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展开激战,为追求升学率而采用应试教育,嘴上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有权威,而当权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会好,只有当权威和自由完美统一时才可以,而这只出现在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倾向于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学到教育的真正内涵,许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学到了肤浅、皮毛的东西”。是的,这一点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我也只是浅尝辄止,为此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想我应该重视学习,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记硬学了。

  而要做到这点,按书上所说,我们应该去学习历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给了我们参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能寻求答案。“割断历史,从一个空洞的人的观念里是不可能产出新的人道主义的。”作者就主张把中国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义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发展成为带有各种不同历史背景的一种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义。缺少历史,人无异于野蛮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记得有一位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给孩子们倾听音乐,让他们安静下来,心静了学习就容易了。我们也需要时常净化自己的灵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当下我们的教育也在经历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这个原因罢!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质,渐渐的为技能训练占优势,为实用占优势,到最后我们得到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怜的发达的专业技巧。教育的不成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会在以后的几十年显现并一直要影响很久,等到那时候我们才有所行动则太迟了!

  但我们必须清楚教育并非万能,也并非无用。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我们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对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想,我知道关于教育,不是仅看一本书就能通透理解这个名词的,作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教育者,更应该多涉猎此方面的书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5: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