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当前农村品德课程实施的问题浅析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当前农村品德课程实施的问题浅析与对策
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乡横岗小学 周继章

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但就目前农村品德教学问题,严重有碍于课程的实施,因此亟待我们去分析解决。

一、当前品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品德教学的意义与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思想之间存在“偏差”。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学校教师重视的只是语文或数学两科,忽视品德课在“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文明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的重要性,忽视品德课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许多学校没有设立品德教研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教研计划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到实处。而品德课教师大部分是语文或数学科的教师兼任,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他们无暇顾及品德课,更谈不上去学习、领会、钻研《课程标准》精神,因而出现有品德课被挪用、空闲现象和品德课教学任务有否完成持无所谓的态度,毕业班尤为严重,对品德课的备课只囿于应付检查,缺乏使用价值。许多教师还认为“品德课上好上坏一回事,反正不需要质检、评比,学生成绩好坏看语数,思想好坏看表现。”

(二)丰富使用的教材内容与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反差”。纵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材内容,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这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学科性质特点,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且又源于少年儿童现实生活,是少年儿童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有着“小、近、实、趣”的内容特点,是学生“可信、可学、可做”,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有利于目标教学的全面教育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品德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变异,教师以为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于是,有的采取语文化的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照图讲图,说文解字,有的避开教学内容,仅仅围绕“课题”对学生纯粹性的灌输式政治思想教育,有的干脆依样画葫芦的照本宣科,划划答案,敷衍塞责等等,不懂品德学科特质,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没有采取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搞调查等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没有正确掌握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知、情、、意、行”要素的统一性的学科内在特点,从而导致教学方法的错位。另外,教师大都没有运用教具手段进行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49 | 只看该作者

(三)三个“落实”。

1.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应重视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中,做到抓“两头”带“中间”,如设计难以不同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落实全面发展的原则。应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德育“三格”(品格、性格、人格)养成教育在课堂上实施;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和劳技教育;注重遵循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

3.落实“三主”方针。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教学中,首先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道德感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情感,移情于教,以情育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涵的道理,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主感悟,自主体验,自主评价。第三,要根据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把握好“知、情、意、行”的整体训练,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同时必须注意课后延伸教育,使课外行为实践训练成为课内训练主线的补充和延伸,把课内学到的道德观点、行为规范延伸到课外去分析和补充,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去印证、运用、巩固和发展道德行为实践,促使学生进一步思想内化,达到“课有余而意无穷”之实效。

(四)四个优化

1.优化教学目标。这是提高品德教学效率的前提。应根据《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科性质特点和教材内容课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做到明确、具体、恰当、完整,既有认知目标,又有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这是提高品德教学效率的基础。对品德教材中的内容不要面面俱到,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搜集来自社会及学生生活中的典型教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思辨性和鲜活性,能做到补充、健全、完善,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潜在功能。

3.优化教学结构。这是提高品德教学效率的保证。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省时的根本。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方面有着实效,实现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4.优化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生年龄特点、课型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优化组合运用,强调品德课的特质,一切服从与感悟、体验的需要,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注重方法的现代化,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使学生较直观地感知材料,在“讲讲、做做、议议、练练”的和谐气氛中,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不断“到位、内化、升华”。

总之,品德教学问题还存在着其他方方面面,提出的对策也有局限,这些都亟需我们去发现,去开拓思路,以利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46 | 只看该作者
(三)品德教学规律与实际教学过程存在着“落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重授知轻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品德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却偏重知识的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往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重在得出道德结论。

2.重主导轻主体。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满堂灌”现象,一节课的时间全都由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成为教师的演讲台,学生只是机械、单纯地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或讲读课文,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被动的客体。

3.重感悟轻体验。我们知道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体验,是他们学会待人做事,形成多元观、换位观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在强化体验德才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受能力。但教师往往只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不注意帮助学生挖掘他们已有的但没有很好地体验或没有体验到的事物,以强化他们的体验和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4.重课上轻课下。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但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主要精力放在课上40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似乎布置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

5.重直接目标轻多重目标。《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的教育目标。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册的是教学目的中的直接目标,即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哪方面的教育,而贯穿与整个课程之中的间接目标就被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二、对策

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的内在因素,把握一个“目标”,二种“加强”,三个“落实”和四个“优化”,促进学生內化过程,以达到素质教育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顺应编者意图,做到以下三点,才能发挥其“教会学生做人”的作用。第一,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道德要求,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从中能学会并运用于实践中去。第二,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因为这是做人道理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此,在教学中应该选择行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强化感情之目的。第三,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是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为此,在教学时,要一环扣一环,首先应激发行为动机,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知道怎样去做,再则提供行为范例,使其学着去做,最后是鼓励行为实践,使其坚持学着去做。例如《说声“谢谢”》(三下)首先要告诉学生“谢谢”虽是一个简单的礼貌用语,但这是做人的应具有的一个礼节,是对别人的一个尊重,接着教师示范或学生表演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谢谢”,让学生学着做,最后要求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待人都应该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尊重的做人品质。

(二)二种“加强”。

1.加强教研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组织教师学习《品德与社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探究品德课学科特质,让教师知道怎么教的同时,知道为什么这么教,指导教师掌握品德教学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根据品德课的培养目标,按照教材内容阐述的正确观点进行教学,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如对品德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何抓住教材内在因素,促进学生内化过程等,把教研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

2.加强品德教学与其他德育途径的结合。上下沟通,纵横联合,互相渗透,做到“六结合”:即与各学科教学结合、少先队教育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家庭教育结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就可以与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结合;课上要求学习有关规则意识,那么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切入点,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