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口耳相传到专业教学,我们的教育发展了吗?
作者:刘丹丹
在远古时期,并没有专业的学校教育,教育是渗透到生活点滴之中的,比如说狩猎的技术,打渔的方法,如何辨别各种果实等等。
在那个时候,教师也不是专业的一种职业,也许长辈,朋友都可以成为教师。而教育的方式也不是现在的班级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教师传授知识。在当时,任何场所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场所,你从长辈的话语中知道了一种消炎的草药,从同伴的口中听说了一种美味的果实,这都是学习。野外的草地,树荫下的溪流就是教育的场所。
学习融入了生活之中,在不知不觉间进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师,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
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只要在某个方面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这个方面成为老师。
这样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隐藏于不经意的一言一行之间,是不是更多一些轻松与随意呢?能不能说这种教育比较幸福呢?
时间推移,日新月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有了专门的学校,专业的教师,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文盲的比率越来越低,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背离教育原本目的的地方呢?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沉重的课业负担是不是让教师与学生都倍感压力呢?
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不能自觉地学习,失去了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比较吃力,因而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可能是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论是什么原因,教育失去了幸福感,都是教育的失误之处。
教师的职业是教育,但是什么是教育呢?
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幸福感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切为了中考、高考,而是提升思维,增长知识,追求为社会的奉献和个人的幸福生活。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做题的机器。
教育不是生产线,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型生产一成不变的产品。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鲜明个性的人。所以,教育不能要求人人统一,我们的孩子应该是有独立个性的人,会质疑,能创新,不是一味听话而没有自己思想的所谓乖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