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意中看到一个题为“我们总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文章,于是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学生。
今天早上清点班级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位同学,我刚走出教室门口就撞见了她,只见她耷拉着脑袋,头发有些凌乱,时不时还喘着粗气,我猜定是迟到了。“起晚了?”“嗯……”她的头更低了,本来我还想说已经是第二次了,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迟到了自己心里肯定也很着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怎会故意迟到呢?这时候不了解情况就妄加批评的话该多伤心啊,更何况她也已经有了悔过之意。所以我决定先让她平静下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后再去了解情况。
进入复习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不少,各科老师都在想法设法帮助学生进行最后的冲刺,如何调动学生“自愿跟着老师走”的积极性是取得好结果的关键。以往的家庭作业都是我从每天讲评的试卷中选好题目,学生回家抄写,他们难免会有排斥的心理,这次我让学生自己决定,“需要抄写哪些题目你们说了算”,结果孩子们选定的题目竟和我预设的基本吻合。是啊,既然老师和学生的目的地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择到达的方式呢?那样他们会更加享受前行的过程的。面对学生偶尔的“偏离轨道”,我们要做的并非立即去粗暴地改变那个行为,而是沟通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再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引导。
孩子迟到,大多是因为成年人没有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是父母的某些缘故没能按时将他送到学校,所以孩子也可能是“受害者”。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可能是作业太多,也可能是写作业的过程太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我们真正能够“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时,教育还会是一件难事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