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也不知道怎样的笔触可以表达我对教育的情怀:有内心清明之后的甘甜,也有因此而产生的无力和谦卑。
还清晰地记得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没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学科和面目可憎的作业,更多的是在广阔的田野中奔跑,无拘无束的笑声是如此畅快。有时去偷个瓜摸个枣似乎也没有牵涉到更多的关于道德的谴责。还记得每次帮老师劳动,心中都是美滋滋的,视为自己天大的荣誉。当我读到巴甫雷什中学的学生每天下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形式的有趣的劳动或者手工时,我心中真的生出了很多羡慕。这不仅仅是手工或者参加劳动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生的坚持、担当、协作等品质有了适宜的的载体。这岂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和说教教育可以比拟的?如果没有急功近利,如果没有行政过多的干预,我们的教育本可以就这样简单而又丰裕的。
有一天,我也成了孩子王。当我第一天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如花的笑脸,星眸中的期盼,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我之力,把文学的美丽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说、能写。从此,就开始了我们浪漫的文学之旅。开始时,我是读故事给同学们听,从古典名著《西游记》开始,每节课前的五分钟,就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听故事时间。一本一百回的小说,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因为同学们对电视剧都非常熟悉,情节不并陌生。但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不同人物的语气夸张而又生动。学生开始爱上文字。当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流程后,就由同学代替我朗读,每天轮流。就这样,《水浒传》、《三国演义》都读完了。同学们谈起其中的情节简直是如数家珍,对人物也有了自己的分析。随着年级的升高,仅朗读已满足不了同学们的需要。于是,在班级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号召下,成立了很多以作家或作品为主题的文学小社团,如“一代词宗李清照‘’,‘’我读田园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春天,百花盛开时,我们会在学校的小花园里举行“春天诗会”,同学们围坐一圈,自发选出主持人,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春天的古诗、现代诗或者自创诗的展示,一时莺歌燕舞,分不出是万物在春日中呢喃,还是一群灵动的少年在春天里放歌。之后,相继进行了夏之歌·秋之韵·冬之境的系列活动。当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行走在秋天的原野,让孩子奏响诗的琴弦的时候,我真的热泪盈眶。我不禁回忆起了当年的教育生活,我似乎也成了他学生中的一员,在认真观察、用心感受着。而此时我看到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个活动的小昆虫,都是那样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中涌动着一种热流,让我想流泪,想歌唱,想大声喊叫。想用很多的方式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而平时,我们给予学生这样心灵碰撞的机会又是多么少啊!所以,孩子的精神家园逐渐变得单薄。
慢慢地,琐碎的工作销蚀了我的棱角,重复性的工作每天都上演。不容怀疑,基于基本的责任感,动作还是标准的,但是没有心的参与,动作就会变得机械和僵硬。尤其是距离儿童越来越远,直到今天,有课就去教室和学生见上一面,没课时则忙着应付其他各种繁琐的任务。什么时候去想想学生,什么时候去思考每个学生的变化呢?什么时候该和某个孩子谈谈该如何解决他写字时姿势的问题呢?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啊!四五十前苏霍姆利斯基可以做到的,现在我们却做不到了,难以做了。此时我们做的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多样,课程缤纷,可距离真正的教育貌似越来越远,现在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除了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我们还有对教育的无限期待。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沉思,沉淀自己。用心去关注儿童,把“我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自己每天要问自己的问题!相信,奇迹就会发生这些问题的背后!
那天,当我看完一个章节之后,我郑重地对办公室的老师们说:“同志们,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老师们问原因,我说:“如果不看这本书,老师就不能上讲台。”当时就有两位老师要了购书的链接,并且也开始和我一起进行阅读。
现在,每天走进教室的我心态都很宁静,有俯下身子了解我的孩子们的渴望。因为我也想成为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大爱、有智慧的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