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一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意外表,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文章结尾写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又到河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说完吗?学生兴趣极高,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自己身上各部分的作用;有的想象小骆驼带小红马到沙漠中走一趟,帮助小红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小红马感到非常惭愧。
还有些课文结尾(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的地方,这“余音”给学生留下了练笔的机会,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完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要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课文中讲普罗米修斯盗到了火种,把火种拿回了火种,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时,“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未及细述。为此,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景。由于“点”选得好,学生的思维火种也给点燃了。有学生写道:人们得到火种后,举着火把奔跑着传递着喜讯,他们欢呼着,雀跃着:“有火了,有火了……”熊熊篝火被点燃,人们载歌载舞。小孩们用火来烤自己爱吃的食物;妇女们用火来烧水,准备痛痛快快地洗个澡;男人们用火来打猎物器具……熊熊之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映红了人们的心。人们走出了黑暗,走出了寒冷,迈进了光明。《雾凇》一课,清晨,人们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便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本文作者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我们来帮他写一写吧!有个孩子还用上了比喻写到,我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叶。远看,好像一个个雪人挺拔在那,宛如一座座雪峰;犹如一片片白云,近看,有的像绵羊,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白色的手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