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9 10:42:2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小,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脉、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三、合适的教学起点,真实的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意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任何课都有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该追求常态环境下的数学课,追求那种“返璞归真”的家常课。真实的课不是加粉饰的,是值得反思、需要重建的,是有缺憾的课。
四、有序的课堂调控,机智的动态生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叶澜教授也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末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发的行程。”动态生成是课堂生活的一大特点,它可能会超越教师的预设,使教学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
五、有效的课堂交流,丰富的评价语言
理想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是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1、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以和蔼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提问和请求,用赏识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孩子。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应该周密考虑。
2、学生与学生装的有效互动。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装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数学交流环境,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数学交流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的简单讨论。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独立互助的基础上,以友好方式对待彼此间的争议,以诚挚的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一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总结交流的成果,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交流的结果。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六、扎实的课堂训练,完美的目标达成。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有效学习的条件之是“自动化”,就是说许多知识的运用要彀十分熟练的程度。自动化又从何而来,靠的当然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合理的练习能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为目标。练习,不仅要对数量和时间有一定的控制,对质量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由浅入深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而且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方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特别是变式练习,通过不同的变式策略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建立所学习对象和已有知识的内容裨联系。
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生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付佳时期。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质量和效率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线。完美的目标达成,就是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从知、情、意、技、能等方面全面落实,把学生的发展定位在和谐上。
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头,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好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读有所思:理想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学生、教师不害怕出错的场所;其次是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园;再次是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的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