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教学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8: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名人小故事

课时:共2课时,第1-2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普胜/郑州金水区龙子湖第三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对学习有深厚的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材分析。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2.学情分析。“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教学时打算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相信通过感情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赛下曲》。

3.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情境体验,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古诗《赛下曲》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顶不住之高强。

评价任务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4.2. 理解古诗《赛下曲》的内容,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顶不住之高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能认识本课的十个生字,能正确的读课文。初步感知本课的主要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8:19:2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活动一
1简述李广,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李广,人称“飞将军”。板书课题,简介“飞将军”的由来。
2.板书课题: 李广射虎
3.质疑: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活动二
检测自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飞将(jiang)军   将(jiang)领   平明(ming)   绰(chuo)  出没(mo)      草丛(cong)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活动三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活动四
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环节三
指导写字
  
活动一
1.出示生字,生齐读。
2.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学生用钢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能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的书写。
环四
布置作业
活动一
课内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两遍)
2.熟练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红军和藏族同胞的鱼水情深
巩固本课的生字和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6: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