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幼儿园教师协同反思的访谈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苏南通大学教育系  王丽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姜勇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 , 进而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 [1] 大量 研究( Julice Anne Thomas, Montomery,1998; Zeichner, Liston,1987; Byrd, McIntyre,1993 )标明,专业反思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 [2] 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3] 有学者甚至认为,新时期 教师生长的方案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 生长=经验+反思”( Posner,1989 )。 [4] 多勒( Doyle,1990 )更是明确提出“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过程”。 [5] 肖恩( Schon ,1987 ) 发现,反思能协商教师形成所谓“实践中的理论” ( theory in action ), [6] 即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时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肖尔等人( Knezevic & Scholl,1996 ) 也说 : “反思协商教师把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会建立在激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7] 可见, 促使教师专业生长的 因素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表示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这种“自我解读”能够给教师提供一面镜子,让教师积累“有益的教育经验,展现各自的教育智慧,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加卓有效果。” [8]
  在幼儿教育领域,很多教师都认为反思能够协商自身很快地生长。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幼儿教师的反思基本上还是一种个体反思、自我反思,缺乏集体合作的协同反思。除了工作中通过教研形式进行集体讨论之外,很少有集体的反思行为。同时,保守的教研组讨论还存在较多问题,教师经常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往往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教师缺乏积极主动发言的意愿与动机。因此,我们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建构了“协同反思”这一方式。
  这一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9] 雅斯贝尔斯指出交往具有从低到高 4 种具体形态:一是“共体主体性”( communal subjectivity )交往,即人与人之间原始的、不具怀疑意识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个体尚无充分的自我意识;二是“交互客体性”( inter-objectivity )交往,即个人具有自我意识之后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每个人都把他人视为实现自身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三是“外在交互主体性”( external inter-subjectivity )交往,即个人在理念支配下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理念和规范对每个个体而言只具外在支配意义;四是“内在交互主体性”( internal inter-subjectivity )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每个个体都是一起体的一分子,成员之间形成无条件的爱的关系。这说明,协同反思对教师的专业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提出的 “协同反思”方式主要由 3种方法构成: 小纸条法、六顶反思帽法、 360 °反馈法。其中,“小纸条法”指的是在讨论时,针对某个问题,每个人将自身的看法和意见不记名地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由主持人收上来打乱后,再发给每人一张,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身拿到的那张小纸条上的内容,并谈谈自身对它的看法;“六顶反思帽法”指的是在讨论时,针对某个具体的活动或者问题,准备 6 种不同颜色的小纸条,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反思的角度。例如,红色代表直觉印象,黄色代表可以有哪些改进建议,蓝色表示活动存在哪些问题,白色表示可以从中学习到哪些经验等。每次给老师们一种颜色的小纸条,请老师们依照这种颜色所代表的角度写出自身的意见或者建议。每次需要采用哪几种颜色,以和每种颜色所代表的角度都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 360°反馈法”指的是 进行反思时,不只听取教师的意见,也听取幼儿的意见,同时还可以将问题提供给家长,或者将具体的活动制成录像放给家长看,听取家长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上海市某幼儿园 16 名新老教师,运用访谈法,主要涉和以上 3 种协同反思方法和对幼儿园理想的反思氛围的认识等。具体的访谈过程与提纲为:我们在教师培训时运用了小纸条法,然后问教师:“您觉得这个方法有哪些优点?您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在分析老师的教学活动时,我们运用了六顶反思帽法,然后问教师:“您觉得这个方法有哪些优点?您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了 360 度反馈法,然后问教师:“您觉得这个方法有哪些优点?您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最后追问教师:“您觉得这些反思方法和以前保守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保守的教研讨论都有哪些缺乏?现在的反思方式都有哪些进步?您觉得教师反思的理想氛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三、结果与讨论
(一)“协同反思”方式与保守教研组讨论的差异
  教研组讨论是我国幼儿园一直广泛运用的一种集体研讨方式,对教师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协商。但是,与协同反思的方式相比,它们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示在:
  首先,形式不同。保守的教研组讨论形式比较单一,协同反思的方法则比较多样化。如一些教师认为就形式而言, “一个比较单一,一个比较多样,另外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反思能够把外面的一些新鲜的教育理念用进去。教学研讨就是纯讨论,好像不够具体形象”,“比较单调,内容比较统一,也比较单一。 ”
  其次,角度不同。保守的教研讨论多是找缺乏,找缺点,像开批斗会,所以很多老师都怕开公开课,因为心理压力很大。协同反思的方式则是多角度进行的反思,而且还更多的是找优点。如教师所说: “协同反思的时候,有时候也可 能会找 老师缺乏的地方,但当找到这个老师好的地方,特别是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其实对这个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以前每次我上一节课,都觉得是给大家开批斗会,其实很怕上这样的课,因为每个人提出来的都是你的缺点,都是你这节课设计得不好的地方,压力自然很重,但是现在这种方法呢,特别是当他人说到你好的地方,说到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时,其实是很开心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
  第三,程度不同。保守的教研讨论一般比较浅,很难深入下去。协同反思的方式因为更具针对性,所以往往能够就一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反思。如一位教师谈到协同反思方式对自身的协商时说:“ “我觉得这个形式比较有针对性,即能够针对自身的单薄环节,因此可能协商我提高得更快一些,不像保守的教研活动,可能是形式主义的,学习他人的理论,大家发发言,发完了也就结束了,不会有多少实际性的提高。” 又如另一位教师所言: “在进行保守的教研活动时,坐在那里心不在焉的大有人在,有时候听人家说一句两句,讨论不是很深,但是用新的方法以后,时间比较紧凑,在相等时间内讨论的问题就比较深,比较扎实。” 更有教师认为, 协同反思的方式 “就是更专业一些,比如六顶反思帽法,它要求你从 6 个角度更深入地去考虑一个问题。”
  第四,反思者有变化。保守的教研讨论就是在教师之间进行的,协同反思的方式不只听取了教师同行的意见,还听取了幼儿和家长的意见,使幼儿和家长也参与了反思的过程。如一位教师谈到的: “它考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它关注的是每一个层次,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方面。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以前呢就是比较单一,教师自身说,然后其他教师说,现在好像有多种形式,如让家长来评,因为家长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东西,肯定跟我们不一样,他会比较关注小朋友的发展,而我们教师比较多的考虑这节课的要求呀,兴趣呀,等等。这种不同就使我们以后在设计课程时必需考虑到这一点,这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五,参与程度不同。在保守的教研讨论中,并非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发言,往往是园长、教研组长主持发言,或者一些骨干教师发言,其他教师更多就是当听众,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协同反思中,则真正实现了机会均等,因为每个教师都必需参与,每一位教师也就肯定有机会发表自身的看法。如以下 3 位教师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保守教研比较多的是一言堂,比如说一个骨 干 老师或者园长,她科研强,她可能会提出她的观点,那么比较多的就是大家接受同一个观点。对于现在这种协同反思的方法,虽然大家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
  “教研讨论不能做到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发言,有的时候你的一些想法可能前面的老师已经说了,虽然你的想法可能比他更全面一点,但是你说出来就感觉是在重复,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说了,可以说保守的教研讨论不能做到每个老师都有发言的机会。”
  “协同反思方式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增加了许多,原来我们也有讨论,即活动之后大家坐下来谈或讨论,但是觉得要把问题讲得深,让每个人都投入当中,好像不如这种协同反思的形式,由于它形式比较新,参与性比较强,因此比保守的要好一点。”
(二)“协同反思”方式对教师专业生长的价值
  首先,协同反思有助于教师多角度考虑问题, 拓宽思路。在接受访谈的 16名教师中,有 62.5 %认为在这种“协同反思”中,自身最大的收获是借鉴了他人的想法,拓宽了自身考虑问题的思路。如有教师认为: “它有横纵向的比较,跟我们过去的反思——地道的一节课或者活动的反思相比,进一步深入了,面也广了,同时还可以让我们老师进一步去考虑从怎么样的角度去反思,可以怎样更深入地去反思等”。 又如有教师讲到: “新的方法在形式上不一样,而且丰富了评价规范,可以是多个角度的,不单单只是一节课的好坏、教师的教态、课堂纪律、幼儿的发展等,因为以前比较多的注重这些方面,现在则比较多地重视素质的发展,从这个方面考虑得要多一点了。”
  其次,协同反思营造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氛围。 16 名被访教师中有 70% 认为,在“协同反思”中教师的机会均等,氛围轻松,更有利于畅所欲言,而不用隐藏自身的想法。如教师们的普遍感受是: “减少了我们老师的压力,特别是在研讨中,减少了一些心理压力吧,同时它能创设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能激发我们把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协商我们理清思路。” “这个方法比较开放,比较能够让大家畅所欲言,因为通过小纸条互相交换想法,可以没有什么顾虑,大家可以放开心情,有什么说什么,没有拘束感吧。 ”
  第三,协同反思的形式新颖活泼,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正如很多教师谈到的: “形式多样,能够给每个人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而且气氛不是很压抑,而是很宽松、很平等、很民主,形式也很活泼与 新颖,对提高我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比较大的协商,觉得很有劲,没有什么负担。不像以前基本上就一个人说,旁边都是听众,现在你不只听,还要想,想好了你还要讲,感觉不能停。以前很被动,你这么说我就这么去做,也就行了,现在则是把每个人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这一点挺好的,更能感到这是一个集体活动,是一个团体在那里互动的感觉。”
  第四,协同反思增强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小朋友和家长之间的理解与联系。如教师们都提到: “协同反思更多的是把我们之间,老师、家长与小朋友之间都联系到一起了,以前保守的研讨方式可能只反映了教师这单方面的想法,教师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更多的是跟小朋友与长互动,也就能更多地促进我们教师的发展。”
  第五,协同反思加强了讨论问题的指向性与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反思的效率,特别是“六顶反思帽法”,它每次关注于一个角度,使得教师的考虑更为集中。如有教师谈到: “它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每次只提出一个问题,如讨论活动的目标是不是恰当,然后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来讨论,这就使谈论比较集中了。” 更有教师详细地谈到运用协同反思方式,特别是“六顶反思帽法”的感受: “ 一堂课看完,依照原来的评课方式,就是随便谈谈,如这节课看了之后觉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一下子思路很乱,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因为是说它好的呢,还是说它不好呢,又想到这个环节有什么问题,那个环节有什么问题,想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也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反思帽法'这种方法则通过六种颜色协商你理清思路,比如说黄颜色就是要给执教教师提一些好的建议,指出那节课有哪些值得自身学习的地方,这协商自身理清了一局部思路,可以把想到的有关这节课好的局部先分开,然后再看红颜色的,它好像是一种带感情色彩的评价,而绿色则是代表可有创新的地方,即让自身来上这节课,可会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还有一种是黑颜色,即存在的问题,等等,这样我的思路就清楚多了,能够一层一层地把自身的想法都表达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总之,“协同反思”方式有助于幼儿园形成自由、宽松、民主、和谐、活泼的反思氛围。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提出了“协同反思”方式缺乏的地方,如在运用“小纸条法”时,主持人需要把小纸条打乱后再分给教师。这样做不一定合适,因为要解读他人写在小纸条上的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不了解就有可能误解他人的观点。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家长、幼儿也参与反思,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因此必需考虑家长与幼儿参与的程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 2003,(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庄春梅.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6,(7—8):90 ~ 92
[4] Posner, G. 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9:127
[5] Doyle, W. Classroom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 1990,( 91): 347~360
[6] Sch ö n, D.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39
[7] Knezevic, A. & Scholl, M. Learn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 In D. Freeman and J. C. 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1996:106
[8]陶慧玲.通过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生长.学前教育研究,2006,(4):46 ~ 47
[9] 梦海 .迈向人类大一起体的哲学思维:雅斯贝尔斯未来世界哲学思想引论.社会科学, 1997,(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2: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