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生谈谈理想主义:《我的诗篇》观影分享有感
加入众筹观影,纯属巧合。起初,小台拉我入群时,我也是一知半解,只觉这片名十分对味。直到阅读了活动发起的文字,读到“纪念无名者比纪念名人更困难,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这才决定买票入席,呼朋引伴。说实在的,这样一部以反映工人诗人的生存现状及创作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在当下商业片大行其道的观影潮向中,本身就是走的小众路线,能不能众筹成功,谁都不敢保证。好在最终,理想主义者终究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
今天是连堂课,讲完还剩二十分钟,索性跟学生分享了昨日的观影,孩子们起初是饶有兴致,而后确实是若有所思了。“理想不死,情怀不灭。有人看得见,就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搬到屏幕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而我也只是这样的人之一罢了。”是的,还是要多说一点。
于是,我写了一篇观影文章,以上两段是文章的前言,并在课上分享给了学生。
“《我的诗篇》是一个现实题材的文艺纪录片。通过六个工人的命运与诗,讲述一个中国深处的故事。吉克阿优,乌鸟鸟,陈年喜,邬霞,老井,许立志。还有池沫树,郑晓琼,等等。是的,每一个名字,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诗人群。”
我给学生分享了此次活动的由来,我在观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相比于浮华的商业大片,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聚焦于当下现实题材的这类型的片子,来走进我们的视线。
“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叙事,是中国工人生存现状的写照,这一首首饱含热泪的诗,是工人诗人精神世界的独白。他们是我们的手足同胞,用自己的双手支撑着家庭,他们也有信仰,追求,与美丽的愿望。他们为了生存可以放下自尊,但是,他们本该有尊严地活着。
如果要谈观影收获,我更倾向于研究纪录视角,揣摩拍摄者的意图。于我而言,这六个人的生活叙事之上,分明标记着六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文明与传统乡村部族的农业文明之间的断层,该由谁去填补? 如何填补?
第二,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谁来解决?
第三,工人工资拖欠问题何时能够妥善解决?由谁解决?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按照法定程序有效解决?
第五,高危工人群体的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
第六,工厂车间工作模式存在什么弊端?企业效益文化能否注入一丝人文关怀? ”
我跟学生分享了我的思考,我希望他们也能去观影的愿望,我还明确告诉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有的社会良知与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