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7 20:38:05
|
只看该作者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让学生对比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在让学生记录完水和油每分钟温度的同时,在折线统计图上标出温度(点),最后连成温度变化曲线,一虚一实两条曲线可以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抽象的数字转变成了形象的图表,对学生视觉及记忆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5、图文结合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有些现象仅凭文字表述或图画描绘难以全面展示事物特征,这是受文字和图画本身的局限性所致。此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录的方法,让学生对事物的表现进行图形描绘,对事物的变化进行文字阐述,双管齐下完成对事物更全面的记录。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为让学生对蚂蚁有更清晰全面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蚂蚁的外形,并对身体的各部分进行简要的描述。 三、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坚持记录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实验记录相比实验操作枯燥得多,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记录热情真的很难。虽然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一定的记录方法,但在实际中学生还是缺乏记录的动力。怎样激发学生持久的记录热情?教师不妨运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从人人记录、轮流记录、评比激励、展览引领等途径激起学生持久记录的热情,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1、人人记录,即每个学生无条件地完成规定的实验记录。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为让他们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人人进行实验记录,并适时对他们的记录行为进行指导,对记录单进行评阅,及时发现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纠正一些错误的记录行为,让他们逐步掌握记录的技巧。同时,学生的记录应当作为期末测评的一项内容,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这样学生对记录就不敢“怠慢”了。 2、轮流记录,即小组成员轮流负责实验记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记录技能后,教师不必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进行记录,只要确保每个小组在每个实验活动中有一份有效的实验记录即可。此时,小组成员可以按照座位顺序轮流进行记录,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上。 3、评比激励,即运用评比的方式激励学生坚持记录。评比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记录中。教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在班内、年级组内开展实验记录评比活动,通过教师范例引评、同伴交叉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评比的过程中学习他人记录的优点,发现自己记录的不足,指导自己今后的记录活动。 4、展览引领,即通过优秀记录引领学生高效记录。教师可以定期搜集优秀的实验记录,整理后展览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借鉴他人所长,以此激励自己今后用心记录,不断提高记录效率,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录技能。 四、尝试自主的实验设计,让学生爱上记录 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时,往往对事物的兴趣度会明显降低。尤其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记录能力,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此时,教师可以成为“伯乐”,给予学生自由驰骋的时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记载。这样学生所得的记录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框定的范围,而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等大胆进行尝试。 1、依托已有经验设计实验记录。在同一单元中,研究的内容大体是相似的,因此很多实验虽然内容不同但步骤相似,记录方式也近乎雷同。此时,教师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前期实验的经验设计本次的实验记录。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冷热与温度》一课中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实验和《吸热和散热》一课中的“对比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实验,都需要学生对液体的温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做《冷热与温度》一课中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实验时就可以做足“功夫”,在记录的过程中强调以下几点:0分钟记录没有加热前的温度,每隔相同时间进行记录,记录完成后画出温度变化的曲线统计图。随后在做《吸热和散热》一课“对比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冷热与温度》一课中探究热水降温规律的实验时是怎样进行记录的,然后出示之前的实验记录表,让学生模仿制订本次的实验记录。 2、结合兴趣点设计实验记录。对于有些实验,并不需要严谨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多样发现,此时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非要得出统一的结论,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实验记录的设计。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一课,让学生观察树叶。由于学生对树叶的兴趣点不同,不同的学生对树叶的关注点可能会落在外形、颜色、大小、厚薄、光滑度等多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观察记录,最后进行全班汇总,获得对树叶更丰富而全面的认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记录习惯的养成看似细小却举重若轻,看似简单却非一蹴而就,长期训练方能真正服务于“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积行为成习惯,积习惯成素养,早期的科学教育必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