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考虑课程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数学广角的内容,重在训练学生思维,渗透数学思想为目的。所以设计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本人的设计经过本人以及科组团队的多次调整,最后确定为呈现给大家的这个课堂:(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手指缝),揭示间隔、间隔数、间距三个概念,接着找身边的间隔,加深认识,顺利揭示课题。然后逐步过渡到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两端都栽植树问题,在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摆学具,由实物转为画图,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出规律,数学模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进而用模型去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最后再到迁移到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抛出问题“会有什么样的规律”。)
整节课始终围绕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生活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想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学具探究得到答案,而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对照题目发现问题并重构认知。而后面规律的探究发现部分我也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尝试画图,并在线段图中发现问题,探究出植树问题的规律。
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
一、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二、对于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语言或能力的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具有启发性,还是本人得继续学习的方向。
三、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进思维,以说引导思考,这样才可以更直接更快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但是,多少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是我一贯的通病,以后争取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