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认为,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同学和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等七大类。[15]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有的是经过系统学习获得,有的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发明和反思过程而形成的。因此,师范生必需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主要应包括:(1)儿童发展理论和学习理论;(2)职业技术理论:教学论、学科教学法、课程论等;(3)有关职业理念形成的理论:教学哲学、教师伦理学、教育法学等;(4)教育研究方法理论。师范生不只学习这些理论,而且更重要的要到中小学去实践这些理论。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教育实习制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建立“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范培训”模式,把早期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在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力图使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使他们一毕业就能较快适应并胜任教学工作。
初任教职的新教师发展生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和外部的支持与协商。促进新教师发展生长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尤其如何有意义地出现新资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安排家庭作业等教学常规和教学战略的知识,教给新教师。但是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是无法陈说和传授的,它们集中表示在教育实践中,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掌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抵触的机智,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和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使同学积极投入学习、追求创新、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等。这些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身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时反思、探索和发明才干获得。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对教学经验科学反思的重要性。因为反思是促进新教师发展生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反思是“一种考虑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论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16]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生长公式:经验+反思=生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17]奥思特曼(K.F.Osterman,1993)等人提出教师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笼统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18]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生长。那么,教师应怎样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J.W.Brubacher,1994)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19]反思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解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使教师的生长始终坚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教师的发展生长不只仅是个人的事,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和部门,以和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等,都应对教师生长给予支持和协商,这也是教师迅速生长的外部保证。
【参考文献】
[1] D.C Berliner.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New Orleans,la.,February 17,1997.
[2] Bruacher,J.S.,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2d.ed.),1966.
[3] 康德.地道理性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40.
[4][12] Dawe,H.A.,Teaching:A performing Art.PHI DELTA KAPPAN,April 1984.
[5] Combs,A.W,New Assumptions for Educational Retorm.Education Leadership,Vol.45 No.5,1998.
[6][11] Travers,R.M.W.,The Teacher as a Performing Artist.The Education Digest,January 1980.
[7] Hirst,P.H.,Education Theory.In Hirst,P.H.(Ed.),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olines,1983.
[8] Russell,T.,%26amp; Korthagen,F.(1995).Teachers who teach teacher:reflec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Falmer Press.
[9] Zeichner,K.,%26amp; Liston,D.(1996).Reflective teaching:and introduction.Lawarence Erlbaune Associates.
[10][14] 王邦佐,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生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5~54.
[13] 白中军.论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师范性”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15] L.S.Shulman(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P.1.
[16] Ross,D.D.First Steps in Eloping:A Reflective Approach.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0(2):pp.22~30.
[17] Posner.G.J.field Experience:Method of Reflective Teaching.New Yorkongman,1989,P.22.
[18] Osterman,K.F.%26amp; Kottkamp,R.B.(1993).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ion: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rwin Press,Inc.
[19] Brubacher,J.W.,Cass C.W.,Reagan,T.G.Becoming a Reflective Educator:How to Build a culture of Inquiry in the Schools.California:Corwin Press,1994,PP.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