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听课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1: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笔者心里,好的语文课各有特色,有的生动活泼,活动设计新颖有趣,特别吸引学生、利于培养语文学习情趣;有的文本解读新颖深刻,有真知灼见,能在理解课文方面引领学生真正提高一个层次,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研究欲;有的则读写结合,在指导阅读中潜移默化的指导了写作,探索了文本构成的奥秘,使语文课成了融“语言”和“文学”真正于一体的指导课;有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教师语言,课堂贯穿了清雅高洁的文学韵味,使课堂成了一次在美好文学海洋泛舟的路程……

有一种“沉浸”叫收获,有一种“聆听”叫悟道,有一种“观察”叫研习。在这次的全情投入听课中,我觉得它们也各有千秋,带给我许多美好的感受和深深的启迪;虽众评不一,但于我,仍有很多沉淀和思考。

首先,“文本”是语文课首先面对的学习的重要载体。对文本理解深透是上课的基础。除了备学生意外,备“文本”是最为重要的了。“文本”分析应就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构成,加以解析。形式方面,如作品的文体意识、布局谋篇意识、语言构成风格、叙述视角的融入,甚至标点符号的应用,都可以成为分析的对象。形式与内容其实是完整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写作内容,就需要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与之匹配。例如徐志摩在动乱年代的何去何从的迷惘就被隐晦的抒写在了《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里,而诗歌这种体裁是非常适合情感的隐藏和寻觅的;而张爱玲对于浮华人生最深刻的体悟只有通过一篇篇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承载了,作家对数十载人世的智慧体悟全部透过那一段段一针见血的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浮现出来。而同样是领悟人生,毕淑敏和龙应台就偏爱于写作一篇篇蕴含真情与哲思的散文来抒怀了。所以,文本的形式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作家要表达内容的特质是紧密一体的,要解读文本,必须重视作品的形式和作家的情感渗透。

课堂与作者写作思路的高度圆融一致

因此,我首先发现这次的各课都很重视文本品读,善于从文本中觅得作家暗藏的心迹,并把它条分缕析出来。他们对课文的写作框架的把握都比较精准:从《音乐巨人贝多芬》到《海燕》,再到《小圣施威降大圣》,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动物形象的刻画或者对故事发展进程的细致品读,无一例外。例如对贝多芬的介绍,上课老师就敏锐的把握到了作者是从“佣人”的角度到“客人”的角度再到音乐家“本人”的角度来逐层深入的描写的,这由表及里的分析顺序是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的,更是一种对人物由外在表现到精神层里的深入剖析;最后,通过把握“同客人谈话最核心的话题”一问来巧妙指向人物的精神内核,突出了他的“精神巨人”的特质,暗合了题目“音乐巨人”四字。

                                 课堂分析与文本精神的高度和谐完美

而《海燕》,作家由眼前的小燕子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抒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其间一咏三叹,巧妙的融眼前和过去于无迹,画面晕染开去,朦胧而炽热的思乡之情被表达的含蓄而隽永!文章没有丝毫的雕琢斧痕,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上课老师就精准的悟到了这一切,通过文字的描绘深入到对文本内在发现了作家写作的匠心所在:“反挑”的艺术手法的巧妙无痕的运用。“反挑笔法”不是从眼前的实景写起,而是宕开一笔,通过奇妙的想象,据实构虚,从远处的虚景落墨,然后再描绘眼前实景的写法。也就是一变传统的由近及远为由远到近,由实及虚为由虚到实的写法。在《海燕》中,郑振铎在旅欧途中的一艘船上,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上,看到一群群的海燕,在绝美的海天图中飞翔、憩息(这是实景、近景),他的眼前立刻浮现出故乡的燕子,即乡燕(这是远景虚景),作者的思绪立即跨越时空,飞回到他思念的故乡、祖国,那里有他的亲人和同胞,那里正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状物抒情,通过海燕、乡燕的描写,抒写缕缕思乡之情,其构思可谓巧夺天工。然而,在写法上,作者没有从眼前的海燕写起,而是宕开一笔,从思想感情的高峰落笔,写乡燕,描写故乡的春燕图,直到呼出郁结于胸中的一缕两缕乡愁,才转过来写眼前的实景——海燕在海上飞翔和憩息的神态、情韵。这种变由近及远为由远到近,由实及虚为由虚到实的艺术手法,就是文学中常用的反挑笔法。所以,与文章笔法呼应,上课者也同样从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年入手,即以“写海燕集中在哪里?”这个问题作为伊始,再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家乡小燕子来分析。这就在课程的结构上巧妙的吻合了文本的内在精神结构,最后点明了思乡之情,突出了主题。反挑笔法就是变由近及远为由远到近、由实及虚为由虚到实,它要求一有实景,二有联想,写实与联想紧密交织,从而在结构上收到化陈腐为神奇,新颖独到的艺术效果;在情感的抒发上收到化平淡为跌宕,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在品析语言从而认识作者匠心的路途上,大多数老师都采取了一项最基础的方法,那就是是对一些关键词句的品读,采用了替换品读法等,认识到原词的精妙。

                                      寻根觅情,巧品文章宗旨

一篇文章总是要有所表达的,无论是情感还是哲理,还是别的什么感悟。情蕴其中,理现其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细腻的描景,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认识或深情。而对于这一宗旨的品读,有时是需要技巧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直奔主题是好的,在这次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就非常重视换一种问法,更巧妙的靠近宗旨的揭露。比如《月迹》中,品读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是通过揣摩“你觉得文中哪个人物最美?”这个问题转换来实现的;每个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人们对月之美的欣赏其实就是表现在那一言一行中了,个人的美好品质蕴含在赏月的性格透露之中。但我认为,如果课堂尾声部分,能够将月亮所蕴含的哲思也把握一下岂不更深入一层?如小结一下: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它象征着心中的理想、愿望……

把握文章线索,重视文章写法分析

文题是一部作品的要旨所在,如《幽径悲剧》,通过品味“悲剧”的内涵来实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从分析材料来梳理把握议论文的内在结构。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拿科学小品文的既有趣又有科学性的特征跟其他的文体进行了比较,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了此种文体的写法特征。《海燕》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挑”手法。

文体和上课形式的统一、重视文学拓展

如《蒲柳人家》,本来文本是一篇小说,而授课形式又以序、第一篇章、第二篇章……尾声的形式展开分别讨论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的写法,非常新颖别致,可说是一节充满艺术性的课堂。

又以八中邵寒的课《行路难》为例,在剖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基础上,作者又涉及对李白所代表的唐诗“宏达气象”和李白浪漫飘逸、乐观豪迈诗风的品读,针对了诗人和时代最重要的文学特质。

综述,就我个人而言,最欣赏的是《海燕》、《蒲柳人家》、《行路难》和《真正的悲剧》,这几节课都是在文本解析上较为深入、在课堂语言上充满诗意、课堂效果热烈的好课。我认为属于美学课堂。但也有文本解析不够深入的,如,《好嘴杨巴》,如仅仅是“遇险——化险”中杨巴的巧嘴上而非结合作者以前的篇目,如《泥人张》中等手艺人自立自尊性格的刻画,就不能深入解读手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而仅仅停留在所谓的能说会道上,不能认识巧嘴下的无奈与被迫。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求索的执着和毅力,相信我自己会在跋涉课堂艺术的道路上,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继续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