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师语录—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师语录—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下)
  
  主讲人简介: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 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
  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内容简介: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那自然、平实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在艺术上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调,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今天依然让我们产生共鸣。诗中所描绘的流水、落花、雾霭、寒风,表达的都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学者叶嘉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以诗化的语言为我们讲诗说词,本期《在文学馆听讲座》为您播出《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让我们一同聆听诗歌灵动的音符。
  (全文)
  所以人如果说跟草木鸟兽有一个共感的话,我们就有一个生命的共感。而万物之中,给你这种生命的,从生到死,由生而衰,而落的这个印象,最短暂而且最鲜明,而且最深刻的,莫过于花了。所以这个诗人看到了说,苕之华,芸其黄矣。人生也是如此的,说是唯草木之零落兮,不是恐美人之迟暮吗?所以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生命的共同的悲哀。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衰老,就有枯萎,就有死亡,就有零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一般生命的悲哀。
  第二首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第二首就更加悲哀,生命当然是一定会有衰老,也一定有死亡的。但是你如果生命之中,有你的欣喜,有你的欢乐,有你的希望,你不是生也有很多可乐的地方吗?可是,诗人就说了,说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早知道我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我不如当初不生在这个世界上。你想那是什么样的生活,难道生活就一点欢乐,一点可高兴的事情都没有了吗?你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在非常悲苦的生活之中,为什么一个人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人人莫不贪生而恶死,总因为你生命还有可留恋,可欢喜的地方,如果不是你生命没有可留恋,可欢喜,你为什么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呢?这个是已经是写到生之忧苦的很深刻的一面,而更值得你注意的,是其叶青青。这青青两个字,有人就直接读作青青,如果是青青就只是说颜色的青青,如果念成菁菁,那就是说这青青两个字可以读成菁菁,菁菁就是叶子茂盛的样子。那么你说苕之华,其叶青青,那不是那个叶子还很茂盛吗,你为什么后面两句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写得这样地悲哀。《毛传》说它是兴,《朱传》说它是比,这里就很妙了,到底从叶子的菁菁,想到不如无生,是兴还是比。如果是兴的话,这就很妙,我们都是看到草木的美好,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想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果说是兴的直接的感发,你看到这么美丽的茂盛的树叶,你为什么说不如无生,为什么说不如无生?这个当然是《毛传》没有给它一个解释,我倒是可以引古人的两句诗,给它一个解释。
  大家都知道,晚唐有一个有名的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有一首《咏蝉》的诗,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他说这个蝉呢,因为它栖身在树枝上,那么高的地方,它就难以吃饱,你如果在地上,有那么多小虫子,什么不可以吃,你跑到那么高的树枝上你吃什么呢?所以你只能餐风饮露了,你只能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嘛,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你一天到晚在树上叫,谁听!谁愿意听你的叫,你叫得生嘶喉裂,谁被你的叫声感动、徒劳,你不是徒劳吗?你叫得这么辛苦,徒劳。没有人欣赏你,没有人关心你,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你费了这么多声音在那里叫,五更疏欲断,到五更天,那么冷的时候,罗衾不耐五更寒。那个冷的时候,尤其秋天,那个蝉的生命快要结束了,它叫得断续,都不能连接起来了。你看那个蝉在夏天哇叫得那么大声音,秋天慢慢地叫了,是不是,说五更疏欲断。我要写的是后边的一句,李商隐说它怎么样呢?说五更疏欲断,一树是碧无情,蝉是落在树上的,说那一棵树上,那么多的碧绿的树叶,都是无情的。树叶那么茂盛,那么碧绿,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是无情的呢?因为,这么美丽的这么茂盛的树叶,哪一个是关心这个蝉的生命,哪一片叶子是同情这个蝉的生命的,哪一片叶子是可以给这个僵死的蝉给它帮助?没有,一个也没有。所以五更疏欲断,一树是碧无情;所以碧绿的树叶,可以如此之无情,这个是很妙的。这是真实性,就是说你不是理性上可以说明的。因为理性上你写的是不如无生的悲哀,可是你外表所写的形象是这么茂盛的形象。所以,你觉得这个比,你是比不上的。用衰落比衰落,用死亡比死亡,你用这个茂盛怎么说不如无生了。所以他就说它是兴,就是说诗人的这种感触。你不知道你偶然看到天上的一片云影,偶然看到山林的一片叶落,就是忧从中来,莫知其端,你的忧伤,从你内心发出来,莫知其端,你不知道理性上怎么样解说它。所以这是兴,这是无端地感发,《毛传》是这样解释的。
  可是《朱传》说它是比。比就要有一个道理了,你就要说出一个道理来,用理性的安排,那才是比嘛。所以《朱传》说什么呢?《朱传》就很妙了,他说以前是有花的,现在花都落了,只剩下叶子,所以它就悲哀了。狂风吹尽深红色,那绿叶成荫子满枝,狂风吹尽了深红色,所以现在绿叶成荫,所以是很悲哀的,因为从花来说,叶子这么茂盛。李清照的词,说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以叶子的绿肥正是代表花的零落的红瘦嘛。所以总而言之,这首诗是从苕华的花朵,和它的叶子,而联想到人生的忧苦的,而它为什么竟然说到不如无生。因为他的生活真的是忧苦,那就是第三首,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牂羊,就是雌的羊;坟首,是说它头很大。这个头很大,是说它身上的肉都瘦光了。就是说在非常贫苦的年代,不用说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连他养的牛羊都不能够有足够的粮草给它们吃的,所以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罶是捉鱼的鱼网,如果鱼网里边都是鱼,跳来跳去,你怎么能看到天上的三星,映在捉鱼的鱼罶之中呢?所以你天上的三星,照在鱼罶之中,是说连抓的鱼都抓光了,鱼也没有了,真是人也没有东西吃,牛羊也没有东西吃,抓鱼也抓不到。所以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个鲜字是念鲜,鲜是少的意思,用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形象,写出来人生最基本的。《桃夭》最基本的欢乐,《苕之华》最基本的忧苦。这是我们早期的诗的形象跟情意,在《诗经》里边所表现的。
  到了唐朝你看就有了变化了。后边就是陈子昂跟张九龄的两首诗,我们先看陈子昂的这首诗。他说:“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是用草木鸟兽来说的,他是用草木,我说的都是用咏花的诗。所以都是植物,他说兰,兰是兰花,你看那很多的兰花嘛;若、若是杜若。杜若也是一种花,是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就是兰花跟杜若。说兰若生春夏,在春夏的时候,到万物生长的季节,兰花和杜若都生长得很茂盛,芊蔚是一片碧绿的草木茂盛的样子。何是多么,青青是茂盛,芊蔚是茂盛的样子,青青其实也是茂盛的样子。他说这个兰花和杜若长在哪里呢?是在空林之中。空林,没有人的山林。色是在空林之中的美色,在空无人迹的,寂寞无人的空林之中,有这么美好的容色,那么它既然在空林之中,所以它幽独,所以它是幽静的。它是孤独的,它是没有人欣赏的。所以,唐人也有诗说,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就要有人欣赏,你爱它,你把它折去了,那是代表你对它的爱,你代表对它的欣赏,纵然被折了,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有人爱它嘛!可是现在这个空林之中的花,连看它一眼的人都没有。空林色,所以它幽独,是幽静的,孤独的,幽独空林色。可是,草木花朵是为了你人看它,它才开花的吗?你不看它,它开不开,它一样地开。所以虽然是幽独空林色,是朱蕤冒紫茎,没有人欣赏它是开,而且开得这么美丽。是朱蕤紫茎,朱的颜色,紫的颜色,这么美好的生命,这么美好的颜色,没有一个人看见过呀!它开了一场,没有人看见呢?所以迟迟白日晚,迟迟慢慢慢慢地。这个天上的明亮的日头,就从日出到日落,就夕阳西下,袅动的秋风就吹起来,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岁就是一年。华就是芳华,一年的芳华;竟,完全都凋落了。所有的草木花朵都枯萎凋零了,你尽管是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一样地憔悴、凋零。所以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完全摇落,你芳意竟何成。芳意,你的芬芳,你的美好,你的生命,你的情谊;竟是到底,究竟、何成,你完成了什么?你不是白开了一场,没有人看见你,没有人欣赏你,你的生命的意义、价值在哪里?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有一天岁华尽摇落,你芳意竟何成。你白白地美了一场、你白白地生长了一番、你白白地开放在这个世界上,芳意是竟何成。这是陈子昂的《感遇》诗。
  下边这是张九龄的《感遇》诗。这两首诗恰好是相对的,这两首诗跟刚才的《桃夭》,跟《苕之华》,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桃夭》是直接的,是生命最基本的欢乐和忧苦。可是现在就有了一些人的思想的一些反省,一些思想的性质、思路,思质里边的这种意味就融入到其间来,就是说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所以陈子昂的这首诗的意思,说是你的生命贵有一个用,要有人知道你,有人欣赏你,有人任用你,这才是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可是马上你看就有一个相反的说法了,就是张九龄,他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说得好,他也说的是兰花,说兰叶春葳蕤。你看那兰花的叶子,春天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叶子生长得这么茂盛。桂华秋皎洁,桂花的花朵,黄黄的颜色这么鲜明,秋天在树上,他说欣欣此生意。不管是兰花也好,不管是桂花也好,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表现,而且都是欣欣向荣的。这么欣喜、欢乐地表现了生命的一种欢乐,欣欣,此,同样的是这一份,生命生长的生意,自尔为佳节,他自己,每个人自己,自尔就是它自己;为佳节,就有它一个美好的季节。兰花生在春天,它有一个春天的美好的季节;桂花开放在秋天,秋天它有一个美好的季节。只要你活过了,只要你曾经开过,只要你曾经有过一段灿烂的日子,你就不辜负你这一生。他说是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你谁想到就是在山林之中,栖就是隐居的那些个人,闻风,他闻到这种兰花桂花的香气。因此,他就对你相悦,就欣赏了一种爱悦。欣赏的欣,山林之中的人,闻到兰花的香气,闻到桂花的香气,他说我真是欣赏这兰花和桂花,我去看一看,我去折下一枝来吧!但是张九龄说:我作为一个兰花,我作为一个桂花,我不需要你的欣赏,我更不需要你的攀折,草木有本心,作为草木我自然有我的生命,我自然有我的美好,何求美人折,就算你是美人,我也并不期待。你就看到这个在情意上跟《桃夭》,跟《苕之华》有了不同了。他从《桃夭》的《苕华》的,那个最自然的,最本质的,最淳朴的生命的、基本的喜乐和哀愁,加上了很多反省、理想、志意在里边它有一个理性的思辨在其中了,而且它不是直接的这种像《诗经》的简单的比兴,它有一种什么呢,它有一种中国古人最讲究,有一种寄托,它就是在兰花桂花,兰叶春葳蕤,兰若生春夏。在这里边表现了作为一个人,他的理想和意义。这是有了托喻了,这不管在内容的情意上,在表现的手法上,已经比原始的《诗经》更进一步了。
  好,现在我们看第三组诗了,是两首落花诗。清代的陈宝琛的,你看慢慢就复杂化起来了,也是咏落花的。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我们就先看第一首,第二首等一下再念。这两首诗是非常妙的,它用的都是古典,但是它有很新鲜的,表现的手法跟内容,用的是古典因为它里面的词语,常常有一个出处,就是这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最早的周代的诗人,他是原始的,他没有依凭,没有查字典,没有找什么类书,他直觉地感发,就这么直觉地说出来。可是现在这两首落花诗,它的词语都是有出处的,都是有联想的。如果我真要用一个现代的西方的理论观点来说,我们刚才从开始就说了,我现在的解释就算我不用一点现代的理论,我也是现代的观点,只因为我是现代的人,我把这几首诗这样的组合起来,做这样的讲解。这是我不是以前什么人这样做的,这已经是现代的观点,而现在如果更说现代的观点,除了有我的观点所说的,我这种按照接受的美学来说,每个接受的人,每一个读者,都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去了,每一个读者有自己不同的一个reading horizon,一个阅读的视野,每一个人有自己获得的一种感发,不但是如此。现在,因为我说它用的都是古人的词语,融注在其间,融会、凝注在里边的,那在西方有一个词语,叫 intertextuality。我们说一篇文章的文本,我们说了那是text,就是文章我们不叫本文,而要叫它文本,有区别的。就是一个文本,就是这篇文章,是一个课题,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它不固定,它的生命是从你读者来给它赋予它的生命,这是一个text,它不是一个本文把它固定下来,它是一个文本,这个文章本身的text,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你每个人阅读它,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动。而且在这篇文本里边,它所用的每一个词语,就是它所用的每一个语言按照原则来说,语言都是sign,都是符号,每个语言都是一个符号,而每一个语言的符号如果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里边,用了很久的时候,那么这个语言符号就带着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传统的信息在里边了。这个时候,这一个 sign,这一个语言它就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一个语言了,它就有文化的背景在里边了,这种时候它就变成一个cultural code,就变成一个文化语码,变成一个语言的符码了,就给你很多的联想。所以在一句诗里边你可以有很多的联想,其实这是起源于索绪尔,就是德国的一个语言学家。他说凡是语言有两条轴线,一个是横向的轴线,就是语法的结构,一个是纵向的一条线,这是你联想的结构,是从这两条线一个横向,一个纵向的结构组成的。那么这种联想就在纵向的这个轴线之中,所以中间它就有inter ,就是彼此之间的intertextuality。现在中国把它翻译作互为文本,就是彼此互相作为文本,这个文本里边,有别人的文本,就是这个文本之间的关系结合成一个很丰富的一个内容。
  生灭原知色是空,你看到花落了,从生到死,你说我早就在哲理上明白了,我早就知道,色本来就是空的,生原来就有灭的,生灭色空,这是古今不变的真理,我生灭就原知色是空。古人说,我是看得破,忍不过,在思想上,在哲理上我知道,有生有灭,即色即空;我早就在哲理上懂得了,可是你忍堪倾国付东风,你在思想上有了准备,理性上你说我认同,认知。可是你在感情上你怎么能够忍受、可堪,堪就是忍受,你可以堪受吗?堪受什么,是倾国付东风?倾国倾城的这么美丽的颜色,现在就被一阵东风给吹落了。所以我知道,知道是一件事情,看得破忍不过,我忍受不了这种悲哀,所以说是“生灭原知色是空”。但是可堪倾国就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谁给我叫醒的,就是外边的鸟叫,这里边有个文本。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所以落花,他用了一个古人写落花的一个文本,是因为说是昨天晚上是春眠不觉晓,醒了是处处闻啼鸟,是鸟把我叫醒的。而唐朝人,还有另外一首诗,说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梦见我所爱的那个人,我的丈夫正在辽西的前线,我梦里边正跟他欢会,可是黄莺鸟的叫声把我叫醒,所以打起黄莺儿。你不要在树枝上叫,啼时惊妾梦,你黄莺叫的时候,就把我的梦惊醒了。不得到辽西,我梦到辽西跟我爱的人相聚会,我还没有走到呢,你就把我叫醒了,所以他说唤醒绮梦憎啼鸟。当然了,现实上说起来,唐诗所写的是现实,现实的梦,现实的鸟叫,鸟的叫声把我惊醒了。可是当现在的陈宝琛,作为晚清清末民初的诗人在用的时候,不是现实的花,也不是现实的鸟了。你人生有多少美梦吗?你曾经在爱情上有过美梦吗?你曾在事业上有过美梦吗?是什么东西?哪一件事情,哪一句语言,把你爱情的梦唤醒的?哪一件事情,哪一句语言,把你事业的梦唤醒的,唤醒绮梦,那么美丽的梦,是憎啼鸟,就是那个鸟叫声,忽然间一声鸟叫把你的美梦唤醒了,那是哪个人,是哪个事情,是哪个语言,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罥是被一个网网住了,所以上面是网字头。当这个落花,落花飘下来的时候呢,就落在蜘蛛的网上了。辛弃疾写过一首伤春的诗,说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只有那屋檐下的蜘蛛网把落花、飞絮给挽留住了,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什么要把落花留住,就是一张蜘蛛的网把这一朵落花就留在那里,那蜘蛛对这个花朵是多情的吗?蜘蛛网上的丝是一缕情丝吗?罥入情丝,如果说蜘蛛的网是多情的,对于落花把它网住吗,是好吗?是幸运吗?但也许是幸运,没有让你流水落花地飘零,还把你留住在那里了,可是你回头一看,蜘蛛网网住的不是你一朵美丽的花朵,蜘蛛网上有苍蝇、也有蚊子嘛!罥入情丝奈网虫,你看这个诗人从那么淳朴的《诗经》,到唐朝的那种理性的那种载道的,那种言志的比兴,到现在真是写的人生一种非常微妙、复杂的境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情,不管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夫妇,你的儿女,都是你的情丝。你在他们身上有缠绕的情丝,他们在你的身上也有缠绕的情丝,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事情。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这又有出处,intertextuality。雨里罗衾寒不寐,是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流水落花,所以落花的前面是什么,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所以他现在说雨里罗衾,帘外雨潺潺,罗衾把你惊醒了,罗衾是不耐五更寒,你受不住的。五更天是最寒冷的,一个时间,在罗衾,在帘外潺潺的雨声之中,你忍受不住这个寒冷,而这个梦醒之后他是说,是什么,流水落花春去也,所以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这是说杜秋娘有一首《金缕曲》的诗,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他说春阑、金缕、花已经落了。无法空折枝,春阑金缕曲方终,一切都过去了,花已经落了,返生香岂人间有。神话上传说,说有一种返生香,你如果在死人的旁边,点了这个返生香就可以使死人复活。人间真的能够有人从死亡之中复活的这样的神奇的这种妙香吗?返生香岂人间有,没有,没有,永远不会回来的。花落了,永远再不会回到枝头;人死了,永远不会再回到世上。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为什么?为什么人有生也要有死?为什么人生有欢乐,也有忧苦,为什么?所以屈原很早就写了《天问》,问这天,天为什么如此!
  第二首诗,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犹犹。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我们不是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吗?前溪的流水,为什么说前溪?因为中国古代的乐府诗里边有一首诗就叫《前溪曲》,前溪是个歌曲的名字,《前溪曲》上有两句,说花落随流去,花落随着流水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随流去,何见逐流还。你什么时候看到有花随着流水回来的?没有。所以说流水落花春去也,所以他用了一个古乐府的诗句,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在碧池头。这个诗真是写得细致,写得精美。你看到中国的古典的诗歌,随着时代的演进,它的内容的情意慢慢地这么复杂化了,它的表现的手法这样的精美了,流水前溪去不留。如果说花就落了,从此就落了,我们就斩断了,真的是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最难以忍受的是花虽然落了,那个花香还在那里,余香骀荡是飘来飘去的样子。那么落花到那里去了,有的落在泥土之上了,就被燕子叼起来去做巢了,有的落在鱼就是落在水里边了,那鱼就唼喋、唼喋,那个鱼的嘴一吞一吞的。它把落花当做一个鱼饵,这么一吞一吞的,想要吞,好啊,你说燕子跟游鱼是不是对落花多情呢?所以它要把你叼起来去做巢,它要把你吞下来当做为一个鱼饵,燕衔鱼唼能相厚,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对你有亲厚的意思,燕衔鱼唼能相厚,可是泥污苔遮各有由,你是落在泥土里边,被污染了,还是落在青苔之上被遮蔽了,这个其实它又有一个出处,intertextuality。这是晚唐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叫做韩偓,他小字冬郎。韩冬郎的两句咏落花的诗,他说,总教苔遮犹慰意,若遭泥污更伤心。你落花落在哪儿了?如果你落在青苔地上,被青苔长起来,给你遮住了,那还是可安慰的;你如果落在污泥之中,被泥土给你沾污了,那才是可悲哀的。所以他说泥污、苔遮,你是苔遮犹慰意,你还是若遭泥污更伤心,泥污苔遮各有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遭遇,你作为一个生命,你遭遇了什么?是泥污,还是苔遮,各有由,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缘,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所以他说燕衔鱼唼能相厚,那泥污苔遮就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而伤心最是近高楼,花都是要落的,最伤心的是从高处飘落下来的花,它本来就矮,它的飘落你没有看见,它已经萎落了。可是从那么高空之上,落下来的,而伤心最是近高楼,也有一个出处,它用的是杜甫的诗。杜甫的诗说的是什么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你就看这个晚清的诗人,他融会前人的作品,李后主的诗,韩偓的诗,杜甫的诗,前人,唐朝人所写的。杜甫的诗,他跟现实结合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以为,真正古典文学的生命,它那种美好的,兴发感动的作用,很多年轻人不能体会了。所以我现在才不但是教博士生,带博士后,而且我教中学生,我教小学生,我甚至于教幼稚园的小朋友。我希望当他们幼小的生命成长的时候,就能够对于我们中国美好的文化的传统,有一点点的感受,将来不管他是念经济,念商贸,念理工都可以。但是有一个文化的根源,这对于他做人处事会有相当的好处。对不起耽误你们这么多时间,我是以我现代的观点,看这些旧诗,而且说这些旧诗至少不能说对大家,对我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