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1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同学个体。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同学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同学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同学的阅读期待,让同学的阅读过程始终随同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1、通过平等对话,激活同学思维: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同学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同学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同学乐于、善于对话。无论是教师对于同学感悟体验时充溢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小朋友真棒”……还是对于同学遇到困难时诚实的协助、引导“不错,妈妈做的鱼和米饭都很香,但‘香’是这样写的……”,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身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同学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溢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的心态才干坚持开放,才干激活同学的思维,发生充溢活力、充溢发明的体验,也才干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善用阅读期待,开放课堂教学:
    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同学发生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在教学预设时,对“江南鱼米乡”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两个理解难点,原准备在同学充沛感悟课文语言后,由老师提出并逐一引导同学体会理解。但课堂是在不时地生成的,在实际教学时,同学缘于自身的阅读期待,提出了这两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一在对话过程中闪现的同学思维的火花,能予以敏锐地捕获,利用同学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同学展开讨论,不轻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争辩的机会,在动态生成中让同学的心灵自由飞翔起来。于是,课堂上精彩的语言纷至沓来:“竹排漂下来,看到的景色就像画一样美”、“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丽的画一样”、“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这些小河里的鱼呀、虾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这里种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两边的田里种的都是稻子”、“我从图上看到田里种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长大了就会长出谷子”等等,这是小朋友的视野,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的感悟,相信在最后进行课文朗读时,必定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图出现在每一个小朋友眼前。
  3、注重体验感悟,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定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交流和表示。以上案例没有教师的代替代替,没有繁琐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同学自身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同学通过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这一过程体现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过程和方法:读与看(看课文插图、看课件演示)、读与说、读与思有机、巧妙地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同学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这样的朗读感悟是一个立体感受、多元发展的过程,同学在这样的体验感悟过程中,必定经历一个语言转化、情感体验、语感积累,个性张扬的过程。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同学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同学、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干在对话中充溢活力,才干出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2
 “课堂是活的。好的语文课堂,要不时生成丰富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要能敏锐地捕获这些资源并因势利导、随机渗透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在教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后,我对如何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同学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资源:
    一堂语文课,一位老师和几十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珍贵的资源库,且不说教师方面,因为教师自身就是倾尽全力传授知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同学——作为教育对象,也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同学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奇妙功效。“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完全可以把同学作为资源,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可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
    这节课正是一个原本没有预设的问题──“人能走进画中吗?”,引出了一幕“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前,我对课文的处置思路和课堂中的并不太一样,是小朋友的这个疑问才让我意识到,要让小朋友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就要带他们走入画中。潜意识中,教学设计就跟着同学的学习思路前进。我感到这节课中,同学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得到了激活,课堂出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平安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小朋友就走进了画中。
  2、音像、图片是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资源: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时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语)。本节课为了让海岛的小朋友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动用了许多直观资源:如生动的课文插图,真实的竹排照片(幸好去过楠溪江),同学通过直观、多侧面地认识了竹排,对它发生了向往,甚至体会到坐在上面的感受。这些都是文字分析无法达到的功效。为了让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在儿童心中“活”起来,我引入课文录音,借助了联想,同学内心的表象终于被激活,兴奋地喊“我看到了”。
    这些课程资源可以让小朋友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地学习语文,难怪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后说:“儿童的思维若是鱼,我们要为他造海;儿童的思维若似鸟,我们应为他开天”。“开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小学阶段同学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朗读就更显得重要。文章的字、词、句、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同学的,而应是他们通过揣测、品味,自身感悟出来的。同学在参与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自体验过程,这样获得的经验,比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因此,朗读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小组中,一个人读,其余的都是老师,读的人认真,听的人也认真,因为听完后要给读的人提意见。再说,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有这么多同学参与朗读,这么多人在听,这么多人在提意见,这是保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的。过去,同学读完老师评;现在,同学读完同学们参与评,所以大家特来劲。在小组读完互评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朗读竞赛,也可以各组推选一位同学或两位同学到全班参赛是,选出来的同学可以是朗读基础好的,也可以是朗读基础较差的,读完了再互相提意见。通过这样的朗读竞赛,同学们对朗读开始认真起来了,读的时候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中的停顿都注意是否能表达文章的感情。他人在读的时候,他们专注地听着,手中拿着笔,不时在书上画着、圈着、点着,俨然像小老师。有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小小朋友都喜欢表示自身,遇到这样的课文,他们总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商量角色的分工,设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有的小组还有小导演。
  最后,还要强调合作小组的成员组合应依照同学学习程度搭配,使各类的同学都能投入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协助,一起提高,真正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由同学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起筛选梳理排序,确定朗读的方法,将这些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一起解疑。另一种形式是:同学在自读后,直接在小组上,谈自身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时还有哪些地方不流利?请小组同学协助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待集中班级交流解决。这两种讨论形式可以交替进行。
  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朗读方法和时褒扬肯定,重音轻声适时点拨,拓展他们的思维,将同学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有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