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章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只能辗转于几家书店窃读。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动而又心酸。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林海音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是关键。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用心默读,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快乐”与“惧怕”,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感受作者对读书的渴望。课堂交流时,我因势利导,在学生交流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语句的品读,通过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快乐的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受作者爱读书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的想法。
其次,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及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值得学生模仿借鉴。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情况,在第二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品读了《窃读记》的其他精彩,再次让学生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读书的专注,之后让学生分析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作者对书的痴迷。之后,我便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表现,为学生创设了几种情境,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写作,并借鉴文章的写法,学生们因为对写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写作时,一些同学的描写中都有一些很精彩的细节描写,而且也会用上几句积累到的好句子。这样的训练,使读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课上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拓展阅读得到了落实,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升。
虽然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写的训练却让我看到了希望,要让孩子们写好作文,我们必须善于挖掘教材,深入研究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好的写法,并尝试着灵活运用,循序渐进,锻炼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