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操作获取数据。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1.交流质疑。 (1)小组汇报,教师直接将结果输入电脑。 【设计意图】在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控件,学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在播放状态就可以直接输入,既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增强了授课的互动与趣味性,又便于开展讨论。 (2)质疑不同数据。 教师:为什么测量计算的结果不相同? 学生1:测量有误差,绳子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学生2:尺子不够精确,不到一毫米只能估计。 教师:是不是尺子再精确一点,测量结果就准确无误? 教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有没有唯一的得数? 【设计意图】讨论是必须的,对于学生的困惑不能以书本、师道尊严压服,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理解测量的局限性,才更能理解圆周率的特殊性。 2.概括小结。 (1)圆周率的意义及读写。(课件出示内容。)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 ≈3.14。 (2)概括周长计算公式。 如果用 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 C= d或 C=2 r。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例题教学。 (1)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2)学生尝试解答。 (3)规范书写。 C=2 r 2×3.14×33=207.24(cm)≈2(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2.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①2×3.14×3=18.84(cm); ②3.14×6=18.84(cm); ③2×3.14×5=31.4(cm)。 (2)解决问题。 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 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3.14×5=31.4(米) 答:它的周长是31.4米。 ②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7 m。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77÷3.14≈1.2(米) 答: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是1.2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直接加入已知周长求直径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练习时可以追问学生: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 【设计意图】对圆周率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