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2: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书店书架上的丛书良莠杂多,对很多的书籍甚至已经不再有翻一翻的冲动,经验告诉我,很多的书籍都只是在换一种新的方式重复别人说的话。除了经典,目光更多聚焦在了国外著作上,那一排纯白色的“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吸引了我,没有任何雕饰,封面上只有书名、作者和出版社。浏览后,还是拿起了一开始就看中的这本《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内尔·诺丁斯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学者,她是美国长青藤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杜威实验学校前任校长,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现任主席。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一位10个孩子的慈爱母亲。她曾坦言,有这样三件事情对她最重要:家庭生活;学习和写作;追求一种道德的人生。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谦逊的随和与朴素。
  ●为什么要学会关心?
  作者在开篇《致中国读者》中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这一教育模式没有反智主义倾向,相反,它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人类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在第九节《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中,诺丁斯再次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教育目的以“关心”来定义,这是我第一次的了解,代表了当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慢慢伸展开来也就理解了其中的蕴意,也同意了作者的观点:关心教育不仅是我们急需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学会关心什么?
  关心伦理强调的是关心的关系性,作者在谈论关心的时候,重点放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关心自我指:自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职业生活以及娱乐生活。关心自我,也脱离不了与他人的关系,不然就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关心。一个关心自我的人,会珍惜自己的健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会根据自己的才能认真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娱乐和劳动在他的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它们都会带来满足感和快乐。
  关心身边的人指:平等关系——爱人、朋友、同事和邻居;不平等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一个关心身边人的人,会更好地处理他与夫(或妻)、朋友、同事和邻居、父母和师长的关系,敏感地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同时也能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如果学会了关心,那么即使面对竞争,也会有一份健康而有益的心态。
  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一个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人的人,会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生活。
  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一个关心动植物和地球的人,就会节制自己,亲近和爱惜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与人类的伙伴更好地相处。
  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指:物品的使用;物品的安排;物品的维护;物品的制造与修理;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欣赏。一个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的人,他会学会制造、修理和维护自己的物品,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欣赏奇妙的技术和物质世界。在散发着檀香味的书架前,舒适地躺在杉木的摇椅上保持内心的一种安宁和平静。
  关心知识指:数学;艺术。一个关心知识的人,学会认识了自己的潜力,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发现了知识的本质和美,他就会用其一生来追求更多的知识和学问,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无限的幸福。
  可以注意到,关心对象的第一个首先是“自我”,然后是身边的人和陌生人,接着是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自我是一切的起源,只有自我内心强大了才有能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说说关心身边的人。我们会有这样的挫败感:为什么我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而有时的,常常的,会有格格不入之感呢?身边人的眼里充满困惑、不屑甚至敌意呢?是的,我们确实愿意关心身边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与身边的人成功沟通,以更好地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眼界,自己的价值观,不是我们不够善良,而是我们还不够——善解人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2:07:55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学会关心?
  本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
  诺丁斯认为教育没有最后的产品——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而只有一个学会了关心的人才具有这种进步和成长的张力,才会去追求和实现一生的幸福。以学会关心作为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出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加善良的学生,而不是更会学习,更会考试,知识更渊博的学生。 当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所以说,教育是个性化的,是过程化的,是人性化的,而不是标准化的,定型化的,机器化的。
  所以说,学校要积极创设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要凸显过程化评价的方案,要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关心了吗?杜威明确认识到人类能力发展的多样性,而主张进行适合孩子本身的教育。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相对而言,女儿的空间智能比较突出,从小喜欢书画与摄影,她的投入更多是跟着感觉在行走;儿子的自然观察智能比较好,从小至今,满脑子都是昆虫,连做梦也会因为抓到昆虫而开怀地笑。原来我以为,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是属于大自然的,只要家长放开,他们都可以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慢慢的,我改变了这个观点,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只要给予充分的发展时空,相信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自己”,没有复制。走到大自然里,弟弟习惯用敏锐的眼睛和灵巧的手脚捕捉昆虫,而姐姐对这些都唯恐躲之不及,她的爱好就是举着手机或照相机拍照。
  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才能科学。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在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清华附小尝试打破学科教学壁垒,精简、整合国家课程,补充、完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他山之石,给人启迪。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关心了吗?远远的你对着我笑,迟疑片刻坐到我对面。黄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瘦削的脸型,细长的眼睛,是记忆里的脸,但名字却怎么也跳不出来 ,四年前的毛孩子如今挺拔成小伙子了。你滔滔不绝地与我讲述着毕业后四年的经历:爸爸妈妈还在安镇打工,初中开始我就一个人回老家读书,现在读的是老家排名第二的重点高中,一个人租了学校附近的房子住,生活学习都是靠自己,因为数学特别好所以成绩总体还可以。你说,每个寒暑假会来这里和爸爸妈妈相聚,总希望能再遇见老师,但曾经留的电话也弄丢了,想不到今天在地铁上遇见了。今天,你是因为陪同亲戚到无锡游玩才出来的。 记忆深处的你慢慢立体了,倔强,不善表达,数学特别牛 ,在班级里并不耀眼,一点也不 。这样的你,念念不忘着小学的老师;这样的你,在大多同龄人还生活在父母庇荫下时,却早已经自立自强撑起了自己的天 。孩子,向你致敬!事实上,还有多少在我们传统观念里“默默无闻”的孩子也都如此“优秀”着?!
  没有多少东西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要学的。应该允许学生们放弃某些东西,从而去学他们真正感兴趣又有热情学的东西。如果要求所有学生去比拼一个围绕几种能力安排的课程,这样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吗?任何教育,如果只重视一部分人类能力并且围绕它们来组织课程教学,那么就不可能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
  为什么夏令营中很多学生漠视窗外的风景,却在埋头玩弄手机?为什么大街地铁饭桌上漠视身边人,却在专注于手机里的温情脉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沉醉于浅阅读,却越来越疏远小时候的书香?为什么分数还是我们的根?为什么……一个习惯淘汰、习惯拆迁、习惯竞争的社会如何与自我、与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这位伟大的女教育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母亲真心的体验向我们阐述了关心教育以及关心所体现的人类道德的美好境界。我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母亲,此刻,我想说:学会关心,这是教育的应有模式,从我做起。

安镇实验小学 黄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2: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