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2 09:56:07
|
只看该作者
《第18 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反思
《欧洲工人运功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内容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普遍缺少理解,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把握。在教研员和中心组老师的指导下,为了能改善这一课教学,我努力寻找新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备课高效才有课堂的高效。在备课中我认为,本课成败最关键问题,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工人阶级生活的状况,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当时的工人是需要解放的,从而理解马克思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一个解放人类的伟大事业。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比较多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财富增加的情况,然后作为对比,我又展示了英国工人的工资下降、劳动时间延长、女工和童工的悲惨生活、英国工人的住房等具体的材料,对工人劳动时间长达16至18小时、童工包括相当一部分9岁以下的儿童等事实,学生都表现了相当大的震撼。正是在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工业化初期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及工人的悲惨命运,唤起了学生对当时工人的同情,接下来再进行马克思革命实践的教学时,课堂的氛围就要活跃得多。
2.在这节课,我试图运用教材外的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我从《共产党宣言》的原文中摘录了一些原始材料,希望引导学生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我对这节课的处理实际上就是把教科书的逻辑用一种很简单的思维习惯加以整合。整体来看,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重难点也比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也比较到位,但是欠缺的则是对教材创造性地、艺术性地整合,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达到生产新知的目的。
3. 在这节课,我采取了课前读新课的传统方法,自己结合历史科平时朗读课文机会少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熟读新课加深记忆。因为教学创新是无限的,不管是何形式的创新都注重在常规继承下的有效性,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创新的核心,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各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脱离学生的实际和能力发展、觉悟提高的创新是失败的。例如本节课鼓励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相关了解,力图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封闭性,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挥特长,施展个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基础。
4.本节课我将教研组研究了一年多的课题“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材料,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学习材料的筛选和择取,力图通过对材料的精选,降低讲授内容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带来的新变化。历史教学首先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鲜活历史的接触与体验,对历史产生真实的情感,然后才有可能开展气氛活跃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在教学的探究问题的提出上多下功夫,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条件和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