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1 11:58:43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本课内容主要有: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在近代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不懈探索过程中,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和影响,由于近代中国人民历次探索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作为代价的。所以,讲述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将近代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放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投影展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四件大事,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在经济上出现工业化,政治上出现了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先进化。再提问:那么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讲完新课,再投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归纳:外因(被动):西方列强入侵,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通商口岸的开设;西方工业文明入侵等。内因(主动):近代历次探索学习西方的结果;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适应新事物并不断创新等。通过这样前后唤应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明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逐步变化的,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有所帮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学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前我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知识,完成预习填空,这对于学习本课内容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学中设计了九个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学习本课知识,这一做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同时,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还播放了四段视频及导入、总结时的图示,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深入发掘教材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将其外化成一个又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加以解决。这些启发性问题,可使学生积极思索,对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本课教学中自以为是亮点的是,讲述照相这一内容时,我投影了慈禧的照片,并链接了百度百科中有关“慈禧”的百度词条,让学生观看慈禧的相关照片;在讲述商务印书馆时,我投影了“日军轰炸后的商务印书馆”,并链接了百度百科中有关“商务印书馆”的百度词条,让学生观看相关介绍,强调词条中的“有学者认为:火烧圆明园和商务印书馆被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来加深学生对商务印书馆的认识。百度百科中百度词条的链接引用,对拓展历史知识、整合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意义重大。
从本节课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氛围、课堂提问及反馈来看,基本上都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效果。
当然,由于时间紧和本人水平有限,本课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本课教学中,由于追求面面俱到,致使前面有些内容耗时过我,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如讲述近代交通变化的内容时,既用到了视频,又展示了材料,用时过多,造成后面时间不足,课堂结尾显得仓促。
2.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得少,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这点还没有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