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等腰三角形辅助线作法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0:2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等腰三角形辅助线作法的应用
东方市琼西中学数学科组  文彬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只有一般三角形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于它的这些特殊性质,使它比一般三角形应用更广泛。在平面几何的习题里,有关等腰三角形内容的证明题,常用辅助线作法,屡见不鲜,下面通过几道例题的分析,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关等腰三角形辅助线作法教学的一些看法。
1、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联系起的作法
例1.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在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分析:这是一道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因为△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并且底边也同一直线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作△ABC(或△ADE)的高A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同时平分BC和DE、即BF=FC、DF=FE。根据等量减等量差相等,得到BD=CE。
2、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联想起的作法
例2.在△ABC中,AB=AC,∠A=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M,交AB于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N,交AC于F,求证:BM=MN=NC.
分析:连接AM、AN,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BM=AM,AN=CN,又因为AB=AC,∠A=120°,则∠C=∠B=∠BAM=∠CAN=30°,即:∠AMN=∠B+∠BAM=30°+30°=60°=∠MAN,所以△AMN是等边三角形,即AM=AN=MN,即可得证。
3、从构造全等三角形联系的作法
例3.已知如图∠A=90°,AB=AC、BD平分∠ABC,CE⊥BD,垂足为E。
求证:BD=2CE
分析:因为BE平分∠ABC,CE⊥BD,所以点C关于BE的对称点F必是BA,CE的延长线的交点,由对称性质知:△CBE≌△FBE所以CF=2CE,又因为∠BDA=∠CDE,∠BAC=∠CED=90°,所以∠DCE=∠ABD,AB=AC,从而△ABD≌△ACF,故有BD=CF,所以BD=2CE,本题获证。
4、从有关定理联想起的作法
例4、已知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的斜边,BD是∠ABC的平分线。求证:BC+CD=AB。
分析:这是一道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其他两条线段的和的问题。一般来说,证明方法是:截取或延长。本题由已知条件BD是∠ABC的平分线,∠C=90°。
从“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着想,作DE⊥AB,垂足为E。于是DE=CD得到Rt△BCD≌Rt△BED。所以BE=BC。容易证明△AE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EA=ED=CD,故BC+CD=BE+EA=AB,本题获证。
5、从构造等腰三角形联想起的作法
例5.已知:如图.AB=AD,∠B<∠D。求证BC>DC。
分析:这是一道证明线段不等的问题,一般来说,要用在一个三角形中大角所对的边较大来证。但本题由已知AB=AD,可连结BD,根据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关系得∠1=∠2。又因为∠B<∠D,有∠3>∠4,故BC>DC。
6、从周长关系联想起的作法
例6.求证:在一切同底边并且等面积的三角形中,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最短。
分析:如图.设AB为固定的底边,△ABC为等腰三角形,△ABC与△ABD面积相等,且它们在AB的同侧,所以CD∥AB,作B点关于CD的对称点B1,则A、C、B1、三点共线,连结B1D则AD+BD=AD+B1D>AB1=AC+CB1=AC+BC所以△ABC周长最短。
7、从面积关系联想起的作法
例7.如图,已知:△ABC中,AB=AC,BE是腰AC上的高,P是底边BC上任意一点,PM⊥AB,PN⊥AC,M、N是垂足。求证:PM+PN=BE。
分析:本题若用“截取或延长”的方法当然可以获证。但是,如果运用“一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各部分面积的和”这个性质来证,就显得更简单。其方法是:连结AP,因为S△ABP+S△ACP=S△ABC,即 AB·PM+ AC·PN= AC·BE,得到AB·PM+AC·PN=AC·BE,因为AB=AC,即可得证。
8、从轴对称的性质联想起的作法
例8.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在△ABC内且∠ADB>∠ADC。求证:DC>DB。
    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过点A作AE⊥BC,垂足为E,交CD于点F,因为AB=AC,所以AE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的垂直平分线,又因为点F在AE上,所以BF=FC,在△BDF中,因为DF+BF>BD.所以DC=DF+FC=DF+BF>BD。
9、从旋转联想起的作法
    例9.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在△ABC内且∠ADB>∠ADC,求证:DC>DB。
    分析:本题若在△BDC中考虑问题.难以获证。如果用旋转的方法去研究,可以得到证明。
    将△ABD绕A点旋转至△ACE,则有△ABD≌△ACE,∴AD=AE,∠AEC=∠ADB>∠ADC,同例4,连DE可证DC>DB。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