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不等式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08: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不等式的冷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课堂也更富有生命力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理念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采用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价格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作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说话课?“情境”真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其实,在出示玩具后教师只要提问:你喜欢这些玩具吗?看到这些玩具和它们的价格,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老师引导:聪聪和明明也来玩具店了,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聪聪:我有35元,买一个大象(价格2元),还剩多少钱?
   明明: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布娃娃(价格35元),还差多少钱?
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35-2=      35-20=   然后学生探究算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具有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中应蕴含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数学内容,同时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也就是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激趣”、“蕴含将探究的数学信息”和“联系生活”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创设具有真正价值的数学情境。   
二、生活味>数学味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失去了“数学味”。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的早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明兴致勃勃地打电话给小星,邀请小星到公园的游乐场去玩,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约定8时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小明家住在公园南面的阳光花园,小星家住在公园北面的今日星辰小区。小明每分钟行80米,小星每分钟行90米。经过20分钟,两人正好在公园门口碰面。请问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这本是一道基本的行程应用题,但教者为了体现“生活化”,颇费了一番心思把它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给原本简练的数学题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由于繁琐的陈述逼使学生在寻找题中有用的数学信息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类似上述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事倍功半,因为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题目,从臃肿的“躯壳”里搜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晕头转向。难道,“生活”真的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8: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