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几点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4: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几点方法
澄迈一小    李家杰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教学规定的阅读目标。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也是一样,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我就是深受这点启发,来组织自己的语文教学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简单谈谈这当中的几点方法。
一、以浓郁的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大家知道,优良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阅读也是如此,我觉得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欲望更容易被激发。身处这一氛围中的学生,只要“你”读了,“我”读了,自然而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设置读书氛围入手,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乐此不疲地“读”起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学生阅读的有利环境。所谓的环境育人,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二、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觉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每篇课外几乎都是文图并茂,其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教《春天》一文时,我就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调动了学生的读文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点;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其他学生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在以上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我发现学生们读得专注认真又饶有趣味,取得了极好的阅读效果。
三、巧设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就一堂课的开头,如果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有效教学定好基调,打好基础。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经我这么一说,我发现学生们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我自然而然的也进入了称心如意的教学情境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俨然置身于童话故事当中了。
四、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课堂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朗读《柳树醒了》第二小节时,我就是让学生在扮演春雨的角色中完成快乐阅读的: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轻柔、舒缓的语调和如诗似画的诗意。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我相机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总而言之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关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的老师都会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我的以上几点方法,仅供与各位同行交流交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