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年人如何补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我国成年人钙供给量为每日800毫克。老年人由于骨质损失加速,对钙的需要量增加,每日的钙供量应达1000~1500毫克。然而,在目前我国的膳食条件下,钙的摄人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每人每日为500毫克。这对老年人来说,远远低于正常需要量。
   
    为什么我国的膳食条件下缺钙这么明显呢?这是由于目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的膳食结构仍以谷类食物为主,含钙量低;蔬菜供应量较大,植酸、草酸及植物纤维等摄入量相应较多,这些物质均可影响钙在肠道内的吸收。老年人的某些习惯也与缺钙有关,如据《海外时报》报道,专家对美国3170名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饮茶习惯与骨折危险的分析表明,每天饮浓茶5杯的人,髋骨(骨盆外)骨折的危险较不饮浓茶者高70%。这是因为茶中的咖啡因可明显遏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和增加尿中钙的排出,使体内缺钙而诱发骨中钙质流失,日久更出现骨质疏松症,导致容易骨折。再加上老年人本身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钙摄入及吸收不足,所以老年人缺钙已成为普遍现象。
   
    那么,老年人补钙有些什么渠道呢?
   
    1.饮食补钙  老年人严重缺钙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单调,因此要提倡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哪些食物含钙丰富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薯干、薯粉、面包;②香菜、雪里蕻、油菜;③咸鸭蛋、松花蛋;④豆、豆制品;⑤乳、乳制品;⑥鱼类;⑦海产品,如海带、海蜇、海参、紫菜、虾米等。食物中钙的来源以乳及乳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豆类及海产品含钙也很丰富,如虾皮每100克含钙高达2000毫克。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条件的人,可选择食用。其次要注意食品加工,如肉类虽含钙较低,但连骨一起煨炖,并加一点醋,肉汤的含钙量可明显增高。此外,选用钙强化食品(如钙强化面条),对预防缺钙也有明显效果。
   
    2.西药补钙  适当补充钙制剂是补钙的重要方法。但在补钙前要弄清钙盐量与钙含量是两个不同概念。传统的化学合成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厂家所标示的含量均为钙盐量,其钙含量都很低。以葡萄糖酸钙为例,每片含钙盐量500毫克,其中钙含量仅45毫克,两者相差11倍之多。若按钙盐量补钙,只能补充应服钙量的9%,远远不够机体所需。因此,服用钙剂应按钙含量计算剂量。
   
    近年来已有一些新型的天然生物钙制剂问世,这些新一代的钙制剂溶解度高,容易吸收,可优先考虑选用。
   
    3.中药补钙  传统中药中富含钙的药物有两类,一类是矿物药,如石膏、龙骨、阳起石、代赭石等;另一类是富含钙质的天然生物,如牡蛎、珍珠母、龟板等。但这些富含钙的中药溶解度极低,绝大部分有效药物因不溶解,机体无法吸收。因此含钙中药应用量大,若单纯用于补钙,不宜提倡。
   
    总而言之,老年人补钙应以饮食补钙为基础,适当加服钙制剂。经常接受阳光照射和适量运动,可增强钙的吸收能力和增加体内骨钙含量;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绝经期妇女补充雌激素;这些都有利于纠正缺钙。
   
    特别值得提的是维生素D。维生素D是打开钙代谢系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参与,人体对膳食中的钙吸收还达不到10%。另外,维生素D还具有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和调节血钙水平等功能。
   
    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即从膳食中摄取及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合成活性维生素D。我国位于地球北回归线,接受阳光照射的强度比赤道附近低很多,阳光中的紫外线成分也少得多。在冬季,人们穿着厚厚的防寒棉衣,又很少到户外活动,使皮肤接受到的阳光照射更少。这样,人体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数量也就更少,以致不能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如果人体中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钙、磷吸收下降,就很容易引发疾病,如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等。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对于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还应该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使人体最大限度地吸收钙。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活动量小,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短,胃、肠、肾功能下降,体内维生素D更加不足。所以,老年人在补钙的同时,更要补充维生素D。不过,也不宜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D,否则会引起中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