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听课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5-6-10 11:49
标题: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听课反思
这次参加中心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听了蔡某民等三位老师的公开课,收获颇多,感受到了老师对于公开课任务的积极准备,教学工作的热情,长期课堂教学沉淀的精华在平时的自然流露。接下来谈谈我对于此次教研活动的几点反思:
一、 拾起的精华
1、在三堂不同老师的课上,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对于课文关键问题的思考,内容拓展中的补白,老师均采用了让所有同学在纸上写出来的方式,这方法具有非凡的优越性!试想,若教师提出问题或要求,然后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口头回答,我们是不是会发现,这时在班级里并非人人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因为这些学生知道,会有人回答着问题的。甚至我们时常发现,因为某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提完问题他马上知道答案,举手回答——这让大多数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和所有的学习后进生没有了动脑思考的权利。所以,老师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其实已经使得全体学生的脑力思考过程得以实质性的体现,就算有些学生搜肠索肚后仍无所得,但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他也经历了一番积极的脑力劳动过程,从而“知困”,这时再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便有了目的性,会更专注。
2、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表演,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为海鸥喂食时,老人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在模拟老人说话环节中,如:“公主,你可不能再慢悠悠的,抢不到食物,饿坏了可怎么办?”充分体会“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等词的意思,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课文结尾处进行情感的延伸,写一写“海鸥会对老人说什么?”学生把从课文中悟出的情再次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出来,是对课文主题“人与动物感情”的升华,使得学生真切体会到海鸥对老人深厚的情谊。这些环节,不仅仅在于悟情,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将“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3、教师在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及时指导方法,是授之予“渔”,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挖掘非常到位,课堂充满激情。
二、几点建议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
1、蔡老师课堂开始时安排的情境表演让我想到,这堂课是不是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它贯穿整个课堂?比如开头老师的归纳复习,如果先采用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情境表演,然后其他同学评议,这样不仅归纳出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中出现的问题,用“你为什么急速扇动翅膀?盘旋翻飞?肃立不动?为什么炸了营似的扑过来?”“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让学生继续扮演“海鸥”的角色来说话,这样,情境就成了这堂课的线索。
2、林某珊老师班级的同学有感情朗读的基本功过硬,如果尝试以“读”为载体,有感情读,在读中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情感,特别是读学生自己写的“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让学生面对老人塑像,配上低沉的音乐,可以预想,这时学生头脑中“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这些无声的语言的画面,就真的如泣如诉。这样,既同样完成教学目标的感悟真情,使之成为明显的讲读模式课,又在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3、林某民老师课堂最后环节设置的揣摩鸥情——“海鸥会对老人说些什么?”通过老师中间过渡环节情感上的煽动、点燃,如果前后两环节时间平均分配(这当然得舍去第一环节的一些步骤),让学生设身处地,定会说出悲痛、不舍,甚至是对未来惶恐的话语(如:我们以后怎么办?),再由此导出,人们继承了老人的精神,延续了他的行为,促使学生明白文本中事例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实践与动物和谐相处,而不仅止于旁观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人爱动物的行为。
4、对文本字词的挖掘再多几铲子。这篇课文,作者在用词上很准确,例如“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扑得那么近”中的两个“扑”字,老师通过和“飞”字进行比较,直接引出了情感上的区别。其实,先让学生辨析两个的字义——扑,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飞,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区别出两个字在力量、方向上的不同,这样既感受到海鸥此时的焦急、不舍,又使学生体会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语言文字运用中严格要求自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