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0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教学目标:加深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能够用乘法的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同学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准备:把下面的复习题目写在幻灯片上,把例1的插图画在幻灯片上。幻灯机。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复习题。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观赏,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观赏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红家养鸡45只,养的鸭是鸡3倍。小红家养鸭多少只? 4、小花家养鸡45只,养的鸭比鸡多90只。小花家养鸭多少只?先让同学自主读题,然后教师提问:上面这些题目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同学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教师:第1 师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二、新授 1、教学例1(写在黑板上),并出示幻灯片。同学观看后,提问:(1)、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2)、还可以怎样求?同学回答后教师板书: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提问:在5×6这个乘法算式中5和6各表示什么?在算式6×5这个乘法算式中呢?同学讨论汇报后。教师肯定:同学们说得很好。提问:(下面请同学想想)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的运算吗?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同学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2、教学因数中有“1”、“0”的乘法(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教师要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3等于几?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同学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1等于几?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同学汇报)教师说:1个3不能相加,3乘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1等于几,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同学讨论汇报后)教师小结:1个1 不能相加,1乘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与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数与1相乘它们的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6×1= 1×8= 123×1= 10×1= 同学说出结果教师肯定后说:谁能说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抽2—3人说)教师板书:一个数与1相乘,仍得原数。(2)、教学一个数与“0”相乘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50×0= 0×0= 提问:0乘3得几?这个算式是表示什么意思?(同学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提问:50乘0等于几呢?这个算式能不能说是表示0个50相加?(同学回答后)教师说:50简朴0就表示0个50还是0。板书:50×0=0 0与0相乘得几?(同学回答后)教师说:0个0不能相加,0乘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板书3×0=0) 提问:这三个算式都与什么数有关系?(同学说:都与0有关系)一个数与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抽几个同学回答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与0相乘,仍等于0。 3、教学乘法交换律教师讲: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例1(教师指着例1的插图),要求一共有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计算列式是:5×6=30(个)和6×5=(个)。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它们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让同学充沛发表自身的意见后)教师讲:这两个算式都有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来的结果相同。下面我再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教师板书:12×5= 5×12= 同学口算,教师板书结果。再请同学们算算(教师板书)400×20= 20×400= 同学口算,教师板书结果。同学小组讨论:能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同学汇报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的交换律。 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用字母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谁能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同学讨论发言后)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并指出:我们曾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三、巩固练习 1、做6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同学装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三、第四题,(小结一下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也不变。)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和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同学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同学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同学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同学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同学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同学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同学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同学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学自身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同学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同学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安排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6.例5。


编写意图
例5的画面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动身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然后提出问题“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教材介绍了按月、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和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同学提出自身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同学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通过投影或课件展示例5的画面、说明文字和问题。让同学说一说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这里应当让同学明确:科考队3月1日动身,7月26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然后让同学独立考虑,尝试列式计算,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同学容易想到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动身、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7月有26天在外。要注意的是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有31天的月)、有两个小月(有30天的月)。同学列出的算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如:
31+30+31+30+2630×4+2+26
只要是对的,就应当给予肯定。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身是怎样数的。
7.关于练习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
第1题列式为350÷14,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简便计算。
350÷14=350÷7÷2
第2题可以列式为2?40×7+0?60×7,计算时利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直接列式为(2?40+0?60)×7。
第3题比较灵活。可以用乘法算出5本相册一共可以插多少张照片,然后和900张比较大小;也可以用除法,如900÷5÷6,将商和32页比大小。
第4题是让同学看算式,说依据,指出每个算式运用了什么定律。其中第2个算式同学回答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即可,可以不去深究。第4、5两个算式既用了乘法交换律,又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5题是判断题,反映的都是同学平常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可以让同学说一说,后面三题分别错在哪里。
第6题是8道计算题,其中每一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基本覆盖了本单元的简便计算方法。因此,可以在同学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如:
98+265+202=98+202+265(连加,加数可交换、结合)
250×13×4=250×4×13(连乘,因数可交换、结合)
273-73-27=273-(73+27)(连减,可减去减数的和)
3200÷4÷25=3200÷(4×25)(连除,可除以除数的积)
88×125=(11×8)×125(88看成两数的积,转化为连乘,可运用乘法结合律)
88×125=(80+8)×125(88看成两数的和,转化为和乘以一个数,可运用乘法分配律)
第7题是一道有关几何计算的实际问题。题中的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又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

21×9+19×9=(21+19)×9
可见,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
第8题与例4的第一个问题类似。
第47页的考虑题,可以这样想:
从前两个算式得出
△+△=○+○+○+○
即△=○+○
把第3个算式中的2个○换成1个△,得
△+□+△=400
由第1个算式,2个△可换成3个□,即
□+□+□+□=400
所以□=100,代入第1、2个算式,可得
△=150
○=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5.例4。


编写意图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因数25用100÷4代换,使计算简便。第三个问题与例3类似。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第一个问题,求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教材给出了局部解答,留白局部让同学完成。而后,教材提出了小组交流的话题,以和其他两个问题,让同学自身完成。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还可以针对学习中的难点设计一些专项练习,如填空:
12=4×()25=100÷()
32=4×()125=1000÷()
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同学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以下六个问题: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其中问题①包括在问题②里面,因此重点解决问题②、③、④即例4的三个问题,问题⑤、⑥作为练习让同学自身完成。
解决求羽毛球总数的问题,可以先由同学独自列式计算,再组织小组交流。假如没有同学想到用100÷4代换25,可以提醒同学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可以先让同学笔算出12×25的积,再完成书上例题中的填空。通过比较,确信两种简便算法的正确性,然后再组织同学针对“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展开讨论。
同学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对12×25=12×100÷4,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酌情给予启发,比方:把25盒看成100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干使积不变?以此协助同学理解算法。突破这个难点,再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多数同学有能力自身作出解答。因此,这两个问题可当作“做一做”的练习题处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4.例3和“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3是以本单元第2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即连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两个数的积。同时通过两位同学提问的插图,引导同学考虑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同学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与例1比较,例3只给出了两种解法。这是因为第三种解法先除以后一个数(1250÷5),联系实际作出解释较为困难,对同学来说比较费解,所以有意回避。
例3下面的“做一做”,布置了两道练习题。第1题是计算题,左边两道为连除题,配合例3的教学;右边两道为乘加计算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第2题是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情节内容为同学所熟悉的练毛笔字。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联系第2节的主题图直接引出例3。也可以先复习减法的简便计算,启发同学想: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引起同学的关注和考虑,再引出例3。考虑到连除的算理不如连减那么浅显,因此还可以先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通过操作活动,使同学感悟解决连续等分的问题,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有了这一铺垫,学习例3就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尝试解答。同学得出两种解法之后,要让他们根据题意说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即
1250÷25÷5 1250÷(25×5)
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 先算一共有多少棵
假如有同学想到第三种算法,1250÷5÷25,也应该给予肯定,并酌情引导同学理解第一步求的是25组各1棵树苗共多少元。简单地说,即25棵树苗多少元。然后让同学看书,比较两种解法,根据小精灵的提示,把其中的计算规律说完整。
(2)“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可以先让同学独立练习,再交流、讲评。第1题的左边两题,可以按顺序算,也可以转化为除以两个数的积,两种方法计算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右边两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即:
25×(4+8)=25×4+25×8 5×99+5=5×100
12个25等于4个25加8个25 99个5加1个5等于100个5
讲评时,应引导同学依据乘法运算意义,解释计算过程,并对照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a(b+c)=ab+ac,看清两题分别是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运用。
第2题虽说是实际问题,但情节内容通俗,数量关系明显,同学一般不会感到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