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二、抵触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考虑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需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
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考虑。比方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假如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方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同学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助,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局部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考虑。
师:请大家把自身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考虑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同学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赏析】:新课展开环节,教者分五个层次有序进行:先让同学尝试练习,根据已知的统计表了解气温升降情况,初步得出“不能直接看出,必需通过计算方法”的结论。紧接着,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抵触:“同样情况,假如不用计算,有方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引发同学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同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同学借助书本学习新知,同学对新知的关注自然由情景图转向统计信息自身,随着教师的适时辅导,唤醒了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起有关折线统计图的新知识。
再者,教师十分注意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借助“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的问题情景,让同学思维的触角由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开掘了教学资源。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色等多种信息渠道,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态演示中,同学不只对于“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了然于胸,而且,这些相关图片丰富了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发展了同学思维。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同学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考虑,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生:图(1)应该是南极。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师:那图(2)呢?生:图(2)是吐鲁番。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 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同学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图(1)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方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局部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 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图(2)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助,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局部。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局部。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局部的折线)
图(3)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局部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