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分米的认识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看到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师: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评析:由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它在丈量中出现的必要性不是很突出,所以设计成通过观察几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推测出米和厘米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单位,这样设计使分米的引入显得自然、顺畅,而且从数学推理的角度引入,还能初步地培养同学逻辑推理的意识。]
师: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略)
师: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是谁?
生:分米和毫米。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生2:1米=1000毫米。
三、实践活动
师: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丈量一个我们周围物体的长度,比一比谁丈量得准确!
(指名汇报)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除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
五、安排课外实践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丈量员,任选几样自身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丈量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析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矛盾抵触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抵触,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抵触,同样也是激发同学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抵触能激发思想上的革新,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丈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向同学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办呢?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呢?”,这样就把同学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同学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这样设计给了同学一个较宽阔的探索空间,不只激活了同学的思维,“把厘米缩小一点”“把厘米再分开”等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涌现了出来(这正是毫米的由来),而且使同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大胆合理的推理丰富了同学进行知识探索的战略。
分米在生活中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相比应用并不广泛,在丈量的简便性上也不突出,假如从丈量的需要这个角度引入有些牵强,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利用板书对同学造成的视觉冲击来进行大胆、合理的推测,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厘米和米之间离得太远了”“1米和1厘米差得太多了”“要是再有一个比厘米长、比米短的单位就好了”……这些思维活动不只发现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同学进行知识探索的战略。大胆、合理的推测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讲,逻辑思维能力比一、二年级有所提高,在这里有意识地让同学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是有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而且从现场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始终。
培养同学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同学的身高,紧接着,在下边的每一次准确丈量之前都布置让同学先估一估,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同学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同学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