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参考资料(精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藤野先生》参考资料一
【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身,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自己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假如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自己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优秀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主题思想和其表示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示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身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协助自身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扮演,留同学会馆的门房,原本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身手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容纳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志向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身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衣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示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动身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交叉”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局部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同学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和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局部: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假如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保护一个中国同学?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1881~1936)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与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优秀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言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优秀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同学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同学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与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证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局部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腾》、《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空虚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敬仰藤野先生的原因
读《藤野先生》,我们知道藤野是作者特别敬仰的一位老师。文章写于1926年,这时的鲁迅,已经是国内著名的文学家了,以鲁迅的性格和为人,这类回忆录不会是应景之作,也绝不会是一般虚浮的客套文章。直到30年代,鲁迅还曾不时地向日本朋友打听藤野的下落。1934年底,两位日本翻译家要译他的选集,写信将选目寄给鲁迅并征求他的意见。鲁迅回信答复让他们“全权处置”,只提出了一条意见,就是要求这两位译者一定把《藤野先生》译出补进去(原选集拟定的目录中没有这篇文章)。《鲁迅选集》日译本出版后,1935年6月鲁迅在给日本的一位友人的信中,再一次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用语仍相当地恳切。
  藤野在仙台医专其实是一位很平常的教师,在国内医学界算不上知名人士。1912年仙台医专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专门部后,藤野又执教了3年,以后在该校任教的出国留学硕士博士生越来越多,藤野因学历不够,于1915年自愿退职(这一年藤野只有42岁),在家乡的福晋县开设私人诊所维持生活。1904年至1906年,鲁迅在藤野执教的仙台医专学习。第一年讲授解剖学的教师就是藤野。从研究鲁迅的史料看,两人自始至终并没有什么私交。藤野把自身对鲁迅的关心协助如交谈、改正笔记之类,都看成是自身工作份内的事情,对其他同学,他也是这样做的。1906年鲁迅离开仙台直至病逝,30年间两人从未通过信。从藤野一面说,他的这个同学一去是杳无音讯了。直到1935年底经他人介绍看了日译本《鲁迅选集》时,才知道30年前学医的‘周君’,如今已是中外著名的大文学家了。从藤野后来发表的纪念文章(鲁迅逝世以后,他与一些采访者进行了一些回忆性的谈话,后来有人把采访他的谈话整理成由他署名的文章《谨忆周树人君》,发表在日本《文学案内》1937年3月号上)看,在仙台医专期间,他一直把鲁迅当成是一个极平常的同学。这篇文章回忆说:“周君身材不怎样高,圆脸,是聪颖相的人。”“在入学时好象不大能充沛地说日本话,听讲也不大理解,好象用功得非常费劲。”还说:“周君的成果,记得是不大好的一位。”应当说,这些回忆是真实的。鲁迅在仙台医专第一学年6门课,年末成果总平均分为66.5分,在142名考生中排第68名。这样的成果名次虽仅属中游,但鲁迅作为异国的同学,在有些人看来,能考出这样的成果,极有可能是借助了“外力”。所以个别同学含沙射影,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了题。这个恶作剧对年轻的鲁迅刺激相当深,所以才引发出他在《藤野先生》中的那段话:“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岂不知在考试的六门课中,偏偏就是藤野讲授的解剖学,鲁迅是不和格的,成果为59.3分。假如是别的老师,只要稍微“灵活一点”,就很可能会放一码了,但藤野一如既往,对所有不和格的同学,当然也包括鲁迅,一分一毫也没有“通融”。恶作剧制造者后来知道真相后,托人捎话,向鲁迅道了歉。
  既然藤野当时仅仅是一个没有什么知名度的普通教师,两人又没有什么私交,为什么单单会成为鲁迅心目中最敬仰的恩师呢?为什么在文章里称赞藤野的性格“是伟大的”?从《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看,藤野不歧视弱国的同学,热爱自身的专业,这些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藤野先生在当时是同学所公认的一位严师,而且作为异国同学的鲁迅,也多次深受了这位老师“严”的教诲。藤野先生治学的“认真”,不但给年轻的鲁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而且直接影响了鲁迅后半生的生活态度。
鲁迅病逝以后,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发表《鲁迅先生》,其中回忆了鲁迅崇尚认真的一些很感人的谈话。鲁迅有一次对作者说:“老板(内山完造),此番我睡了(指生病)三个月,细细想过了。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日自己的优点,是不拘何事,对付一件事,真是照字面直解的‘拼命’来干的那一种认真的态度。”又说:“那认真是应该供认的(指日本)。我把两国的人民比较了一下。中国把日本全部排斥都行,可是只有那认真却断乎排斥不得。无论有什么事,那一点是非学习不可的。”“等我病好起来,这一点我一定要说的。”
  许广平在一些回忆文章中也写到,鲁迅生前无论做什么事,总是那么的认真,从未见他敷衍了事,或虎头蛇尾。修改未定稿自不必说,即使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在编辑成册前,仍加以细细审查修改。在编辑自身和他人的文集时,鲁迅还经常亲自做校样工作,细到连一个标点的位置也不放过。有一次,他还在萧军和萧红自己校对过的样稿上又改正了几个错别字。鲁迅的这种认真,连萧军和萧红都为之惊讶。许广平在《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中还说:一张校样,鲁迅总正面看看,还要反过来看看,在排行歪斜的地方,在空白过大的地方,在过于拥护的地方,在错落不齐的地方,他都清楚地分别做出各种记号,以引起排字工人的注意。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表示了鲁迅所特有的那种认真。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鲁迅全家一齐吃饭,菜是从一个叫“福建菜馆”里买来的,其中有一大碗鱼肉丸子,她和许广平每人先吃了一个,都没有吃出什么异味来。小海婴吃了一个,却直嚷嚷丸子变馊了。大家都不信,以为是海婴淘气。唯有鲁迅没有随声和和,而从海婴的小碗里捡出几个品吃了,然后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检查就抹杀是不对的。”原来这家菜馆把新做的和旧有的搀混在一起出售,而大人先吃的几个,恰恰都是新鲜的,海婴吃的恰恰是旧做的。事后,许广平对萧红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
  从以上许多事例可以看出,鲁迅一生都在崇尚“认真”,并身体力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与其说作者是在敬仰藤野先生个人,毋宁说是在崇尚日本整个民族所拥有的那种特别“认真”的风尚。总之,崇尚“认真”,以严师为荣,这就是鲁迅特别敬仰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中关于三个“他们”的理解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3、“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1句中的“他们”是指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
  第2句中的“他们”是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同学,妄自尊大,盲目忠君。
  第3句中的“他们”是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无聊的看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的两次叹息
 鲁迅先生在著名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以热情的笔触胜利地刻画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治学严谨、关心同学的教师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两次“叹息”对表示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感情起了积极作用。
  课文的第22节,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我”为难之时,他“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叹息”表示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精神:一叹“我”为难之时,说不出详细的情形──难知其中实情;二叹自身不能亲眼看一看,听说而已──难想其中之状;三叹那畸形的脚而表示出的愚昧──难解其中之谜。一个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对某一现象希望能听得详,看的真,解得准。由此可见,“叹息”正是藤野先生工作认真,治学严谨的写照。
  课文的第34节,当“我”学医救国的美梦破灭之后,意识到要救国,得改变人民的精神,因此决定弃医从文,并以同学物为借口告诉藤野先生,没想到这一想法却使先生受到惊动,此时,他又是一次“叹息”,这里的“叹息”流露出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他为现在的师生即将离别而叹息;更为“我”将来的学习担忧而叹息,“为医学而学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没有什么大协助”。对同学的挚爱、留恋深深包蕴于简短的叹息之中。
  藤野先生的两次“叹息”,一次表示出对工作的态度,一次表示出对同学的关怀。这正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之所在。因此二十多年后,两次“叹息”还深深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反语与真情
——浅析《藤野先生》一文的反语运用
  
  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协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起到讪笑讽刺的作用。《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反语不只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体味出文中表示出来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正是本文反语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透过反语见真情。
  
  “清国留同学”中有的“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对于“清国留同学”的这种丑态,作者说“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副词“实在”加以强调,便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鄙夷和反感。
  
  “中国留同学会馆中的一间洋房待到黄昏时,常难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里“精通时事的人”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作者把“清国留同学”学跳舞与这一反语用在一处,可见,“学跳舞”也是一种无聊的事情。从上面这两处反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满怀希望来到日本的鲁迅先生,在东京见到的却是这样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同学”,他们拿着清政府的银子在这里不是用心读书而是吃喝玩乐。这与作者来此的目的完全不同。因此,作者大失所望,对“清国留同学”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这种感情便通过反语表示出来。同时,我们透过这两处反语还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涌动着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试想,假如作者对祖国没有这片真情,那他怎么会对“清国留同学”的行为感到反感,又怎么会用反语加以讽刺呢?可见,作者通过反语表示出来的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和反感,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示。
  
  作者在仙台学习时,有一天收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的匿名信。“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在他们看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所以他们认为鲁迅先生那次考试和格不是自身能力所和而是得到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作者对这些日本青年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称他们为“爱国青年”实际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我们从这一反语中可以感到,作者对这些日本青年的愤慨、痛恨之情其实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表示。正因为作者热爱自身的祖国,所以这种有损祖国尊严的做法必定激起作者的满腔义愤。透过“爱国青年”这一反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作者的一片爱国深情。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于是点上一支烟,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正人君子”是一句反语,作者强调所写的文字是“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从作者决心与“正人君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和行动来看,文中几处反语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已转化成了实际的行动。
  
  总之,《藤野先生》一文中运用的几处反语,处处体现出了作者的爱国真情,只要我们阅读时认真体会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本文反语运用的突出特点──透过反语见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也”的妙用
磨砺语言技巧,丰富语言的表示力,这几乎是每一个作家所刻意追求的。优秀的作家总是把对语言的锻炼,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即使是一个虚词,也要精心揣测,决不苟且从之。
  副词“也”字,是一个十分平常的虚词,但在优秀作家的笔下,它有时却具有深刻的表示力,经常从看似平淡中显示出奇巧。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脍炙人口的一篇。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头一句,“也”字的出现。似乎显得有些唐突。使人不明就里,但只要翻开《朝花夕拾》,就可以明白。《藤野先生》的前篇《琐记》一文,作者写了他因对故乡的失望而到南京求学,在南京求学数年,还是一无所得,大失所望。在结尾局部他写道:“所余的还只是一条路:‘到外国去’。“到哪去呢?就是日本东京。而东京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文章以这句话开头,已暗示了作者行踪的来龙去脉:新近离开的故土无非是这样,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都是中国有些青年同学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现象,所以,要离开东京,得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了,由此引出下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为行文的转换,巧妙地设下了伏笔。这个“也”字,表示出了鲁迅先生在探索真理途中一再失望的心情。
  无独有偶。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他的小说《项链》中,开头也有类似的句子。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过失,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开头的这个“也是”,初看起来令人费解,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前文已有过相同的事物或情况,原文才干用“也是”,那么路瓦裁夫人原先和谁一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呢?
  小说告诉我们,“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小说最后局部照应了这个“也是”──在极乐公园里,“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小朋友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这个“也是”用法在奇特中显出巧妙。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自身:天生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她和那位女同学同样具备美丽动人这一天生的资本,但佛来思节夫人成了阔太太,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却只能衣着粗陋的衣裳整天在寒冷的住宅里流泪。这个“也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对无法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悲痛感慨,隐隐地流露出来,真可谓起句非凡。
  假如我们把上两例中的“也”字去掉,改成:东京无非是这样”、“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那么作品语言的表示力便大受影响,其在结构上的前呼后应作用也便无从体现。而添上这个看似十分平淡的副词,增加了文字的隐含信息,富有极强的表示力,令人玩味不尽。由此可见,在作品中恰当准确地使用好虚词同样能收到神奇的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