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0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同学充沛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同学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志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协助同学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发明,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同学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示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志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身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同学朗读,力求使同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掌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 /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同学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同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同学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同学明确:首联写自身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身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叹。颈联写自身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身,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哀迷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难过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示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同学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括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同学考虑,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时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同学齐背诗歌。
 
三、师生一起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经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气,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绩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同学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同学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韵律和感情基调。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考虑题,指导同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身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示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同学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自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经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保守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胜利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干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身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同学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同学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同学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掌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考虑题,指导同学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同学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身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身倒霉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⑷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标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沛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同学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同学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同学理解记忆。
 
六、安排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选择三首诗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从词语的锻炼、修辞的运用、表示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评价。
  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同学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一起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神往。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同学朗读。
   ⑴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同学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阙(què) 琼(qiónɡ) 绮(qǐ) 胜(shènɡ)
   ⑵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同学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⑶ 同学单人配乐朗读,同学评点,教师点拨。
   ⑷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掌握诗意。
   ⑴ 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
     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⑵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同学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①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②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同学引发想象。
      同学用自身的话概述诗意。
      教师显示板书:


 5、品诗:
   ⑴ 同学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终究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相互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⑵ 名句赏析:
     同学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示,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解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示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发明,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同学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布置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同学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和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⑴ 同学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 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⑵ 同学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身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惊涛骇浪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同学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只写活了山水,而且烘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爆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迟疑。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迟疑”“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修改自身的发言稿。
   ⑶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考虑,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繁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⑷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同学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⑸ 同学背诵这首散曲
   ⑹ 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首诗借咏物来抒发感情,请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读诗,理解诗意。
     同学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散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宦官权势极大,气焰嚣张,无恶不作,经常坐官船到作者故乡一带搜刮民财,陷害好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们的船一到,就大吹喇叭来壮声威。作者对太监的恶行极为憎恨,就挥笔写下了这首曲子。
     同学明确:作者借歌唱喇叭来揭发、讽刺宦官(太监)横行霸道的罪行,表达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丰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同学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志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假如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一起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谢。使君,是对刺史的称谓。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
   ⑴ 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同学听请字音、节奏。
   ⑵ 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 师生对擂,竞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逾越是现代中同学必需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竞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同学踊跃参与,激发同学朗读兴趣。)
  3、同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同学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同学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
    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括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小结。
 
三、师生赏读《赤壁》
  1、教师范读,同学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同学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考虑题,指导同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身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示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同学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同学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同学自读《过零丁洋》
  1、同学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同学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掌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身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锻炼、修辞的运用、表示手法等角度切入。
    同学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同学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安排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同学尝试自身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
  1、导入新课
    以歌曲《但愿人持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⑵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身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兄弟远隔一方,不能团聚,不由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⑴ 教师范读,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⑵ 同学明确节奏的划分。(投影显示)
   ⑶ 全体朗读,师指导点评。
  4、再读诗作,理解诗意。
    同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一起研讨。
  5、品味诗作,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⑵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想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6、想象意境,赏析名句
   ⑴ 同学反挥想象描绘意境(师可示例)
   ⑵ 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
     (师适时引导同学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7、拓展延伸
    假如时空倒流,你化身苏轼自己,请配合表情、动作、内心独白等再现诗人赏月的意境。
  8、小结
 
三、指导同学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和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金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东部。此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提出不懂之处,分组讨论释疑,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请全班解答。
  3、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考虑、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繁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同学自由发言。
  5、同学背诵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请同学结合有关历史资料,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和该朝代的人民生活情况,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同学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学的五首诗歌,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坎坷遭遇──凄凉地  弃置身
                 慨叹身世──沉舟
   归来感慨──闻笛赋  烂柯人      病树
      席间赠言──歌一曲  长精神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沉痛
         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水调歌头》
            问──归──舞
         旷达
            怨──释──愿
             《潼关怀古》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
        抒发感慨──兴,亡 百姓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同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绩,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示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考虑: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只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考虑: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标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倒霉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标明自身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标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考虑: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考虑)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示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考虑讨论:
    ① 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 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肯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 指导背诵
   ⑹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示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同学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同学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考虑题,请同学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同学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同学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同学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同学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同学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同学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考虑题,请同学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同学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考虑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同学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倒霉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标明自身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四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保守名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诗歌所表示的作者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一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杜牧的《赤壁》是咏史诗,作者一反保守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了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现倒霉被俘,决心以死明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出现出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示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示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参考】
  学习古代诗词曲应该根据其特点,首先应以诵读为主。应让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要求。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变换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防同学发生枯燥感。落实背诵要求,要让同学完成默写训练,以使同学切实识记。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品读、鉴赏。品读就是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鉴赏,就是引导同学对名篇佳句进行赏析,领悟其精妙。要注意从整体上鉴赏作品的优美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要过细分析,以免破坏其完整的特点。
  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了脍炙人口。通过学习和吟诵,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范读。听录音读或教师范读,也可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
  2、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3、师生一起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应诏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谓。
   ⑵ 理解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⑶ 品评全诗,可按以下问题进行赏析: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② 颔联在表示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③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示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结合诗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参考答案:
    ①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遥远地区。心情痛苦而又寂寞。
    ② 用“闻笛赋”和“烂柯人”典故,描写了自身被贬二十余年老友已逝,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景况,抒发自身对老友的怀念和无限悲哀难过之情。
    ③ 这两句用“沉舟”“病树”比喻自身,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干的人长期被贬遥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当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但这两句诗客观上包括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④ 点明酬赠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齐读这首诗并背诵。
 
〖《赤壁》〗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一起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是咏怀。学习这首诗,要注意诗中杜牧一保守看法的诗句。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考虑探究:
    ①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③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①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自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身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干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身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一起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这首诗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次年过零丁洋是所作,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次诗以明志节。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四人一小组,考虑探究:
    ① 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颔联“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③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标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要点提示:
    ①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历时四年。
    ②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身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③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心情。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④ 标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沛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4、 齐读这首诗。
 
三、安排作业
  1、默写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继续赏析
〖《水调歌头》〗
  1、同学试读,老师示读,同学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和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教师导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
  3、参照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4、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踌躇,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又感受到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身难以接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从矛盾中宕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和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下两句向月发问,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又转为自我抚慰,不只慰己,更是慰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煞拍两句用月光的普照唯愿兄弟俩相互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抚慰,也是对自身政治失意的抚慰,更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
  5、背诵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讲解。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只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范读,同学自由散读,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3、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潼关的路上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曲就是凭借潼关怀古
  4、参照注释理解曲的意思。
  5、考虑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⑴ 分三层: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感慨。
   ⑵ 表示了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⑶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背诵这首曲。
 
三、安排作业
  1、默写这节课学的词和曲。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安排同学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规范》要求同学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同学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同学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依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和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经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谓。
   3、师生一起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遥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遥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哀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身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身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干的人长期被贬遥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当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由觉得精神振作。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考虑探究:
   ⑴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自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⑵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身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干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身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考虑探究:
   ⑴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⑵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⑶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 标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沛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同学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安排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水调歌头》
   1、同学试读,老师示读,同学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和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一起品读这首词。
   ⑴ 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身难以接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 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身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 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 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 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 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高尚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豪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绩。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示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只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 (意迟疑)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考虑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6、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 (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善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 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