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男人喝酒注意保健的妙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男人喜欢喝酒,或因某些原因常会摄入一些酒精,男人难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健康专家提出7个关于饮酒保健的七个妙招,能帮助饮酒者减少醉酒和酒精伤身的情况。

男人喝酒注意啥?


  提示1:尽量按理论速度饮酒

  或者放慢自己的饮酒速度理论速度,即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饮酒速度。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乙醇)的量,可以通过酒瓶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出来。

  举个例子,酒精度数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如果一个人花4个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按照这一速度喝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1.蜜汁柠檬水:取适量的柠檬榨汁和蜂蜜放入杯中,注入温水搅拌混合,也可以用醋代替柠檬。或者是单独喝纯的蜂蜜水。

  2.柿叶茶:将洗过的柿叶嫩叶用强火煮2分钟;切碎挤干;阴干后放入罐中保存;取少量,用热水冲泡饮用。

  3.芦荟汁:准备洗净的芦荟,用擦菜板擦碎取汁;还可以在酸奶、冰淇淋、果冻等甜品中加入芦荟,去掉叶上的皮,将里面胶冻状的部分切碎食用。如果对它的苦味敏感,则可事先用糖水浸泡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7: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减轻肝脏负担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最适合作为下酒菜为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质食物导致发胖,最好选择鱼贝、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含有优质蛋白质的牛奶和奶酪等乳制品、鸡蛋、豆腐、扇贝,以及用这些食物制成的汤,对肝脏功能有益,且不会对胃造成负担。有人喝酒后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如油分多的拉面,这些食物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延长醉酒的不适感。因此,应选择水果、加蜂蜜的牛奶、酸奶、鸡蛋等易消化且能提高肝脏功能的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6:喝芦荟汁


  降低血液乙醛浓度芦荟带刺的绿色部分和其内部的胶质中含有多糖体、糖蛋白等物质,能降低酒精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乙醛在血液中的浓度。因此,在饮酒之前,如果喝些芦荟汁,对预防酒后头痛和恶心、脸红等症状很有效。此外,芦荟中的苦味成分芦荟素有健胃作用,可治疗宿醉引起的反胃和恶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5:多食贝类


  强化肝脏的解毒作用以蚬贝为例,它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与鸡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能够促使肝脏恢复功能.贝类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牛磺酸和糖原;维生素B12和糖原对于促进肝脏的功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氨基酸中的牛磺酸与胆汁酸结合后,可以活化肝脏的解毒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4:喝蜂蜜


  蜂蜜能帮助分解酒精蜂蜜富含果糖、葡萄糖和维生素C,古时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尤其是蜂蜜中的葡萄糖有利于直接被人吸收,可以分解酒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3:饮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也有效


  过量饮酒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常常感觉很干渴,此时体内残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质乙醛,应想办法尽早将其排出体外。含无机盐和糖分的饮料,除了有水分补给作用之外,还有消除体内酒精的作用。

  运动型饮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别是运动型饮料,其成分构成接近人的体液,易被人体吸收,不仅对宿醉有效,饮酒时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厉害。此外,用含有茶多酚和维生素C的茶,或者用柠檬和蜂蜜做成的蜜汁柠檬水,对于宿醉也很有效。需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饮料,如果太冰凉,有效成分都不易被吸收,所以应喝常温或温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