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1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师:什么是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复习什么是寓言,我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
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
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
生:蛇、蚯蚓。
大局部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同学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下面来学习课文。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身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及时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
乘机 趁机与乘机比较
衣裳 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
1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可思议。
师:指名读成语。
同学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分别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
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第四声?
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会有什么后果?
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不可思议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
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师:指名读成语。
师:“自由自在”什么意思?句中哪一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自由自在说一句话,模仿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生:我在公园悠闲地玩,自由自在地又蹦又跳。
妈妈不在家,我很悠闲,自由自在地在家里唱歌跳舞。
……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师:指名读成语。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什么原因使他恍然大悟?用恍然大悟说一句,模仿例句。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吴王听了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
少年的话让吴王知道攻打楚国后果会不可思议。吴王恍然大悟。
经过朋友的指点,我恍然大悟。
听了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听了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弟子们恍然大悟。
师:完成书后练习,造句,每个写两句话。
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导同学读,指导同学学习生字,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使用成语,随文识字,随文学词。
师:出示:默读课文,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生:吴国要出兵攻打楚国……
师:太长了。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少年通过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快速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为三局部。
生:一1;二2—11;三12
师:第一局部写什么?
生:略。
师:第二局部呢?
生:略。
师:第三局部呢?
生:略。
师:出示:
默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地把课文分成三个局部。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师: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师:指名读第一节。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清楚。
生:略。
师:大臣们的理由对不对?
生:对。
师:吴王有没有听大臣们的?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练一练。指名读。
师:你这个大王一点都不威严。
再指名读
师:有一点威严了。
再指名读
范读、齐读
师: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吴王怎么样?
生:暴躁、固执、专横
师:遇到这样的吴王,众大臣只好闭嘴了。后来螳螂立了大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是《螳螂捕蝉》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简单了解什么是寓言,复习已经学过了哪些寓言故事,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检查了预习情况,重点检查了同学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的掌握情况。重视同学朗读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重视说的练习,有说成语,用成语造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等说的练习。这节课上,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被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讨论,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3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课题: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知道哪些成语呢?
生:闭门造句……
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理解课题(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结果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出示地图——据图讲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出示:小黑块:楚国、劝阻、处死、固执、吴王)
生:排顺序——老师调整,及时提醒
(教师教态慈祥,用体态语言赞美同学)
三、 学习课文,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小结同学发言。……结果这仗打成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少年
师:怎样的少年?
生:拿着弹弓的少年——露水沾湿衣服的少年……
师:假如你是少年,你会怎样劝阻吴王呢?
生:(深思默想)
师:我们商量一下
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
师:我们汇报一下
生:我们的方法是……(同学们跃跃欲试,举手者众多)
师:这些方法如何?少年会这样劝说吗?我们看看。
生:对刚才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
师:那少年如何劝说吴王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老师和大家一读去读课文。
朗读课文:师生共读课文、同学朗读十分精彩、老师便引读便插入叙述、再次分角色朗读(师读白,同学分“王”和“少年”读)(同学朗读真是精彩)
交流朗读体会:
师:通过朗读两遍,你读出了什么?
生:A、我读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还读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观察C、我读出了很有耐心D、读出了少年的爱国E、少年非常大胆,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劝说吴王
师:这些说明少年充溢着智慧(板书:充溢智慧)
师: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同学再次朗读课文。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或写作。
生: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作交流
师:提醒引导
生:A不是直接劝说吴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个食物链的故事D、不是贸然请谏国王 。
四、 故事比较,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你们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吗?
生:相信
师:那我们就试试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
【相机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生:看着图画扮演讲述故事
师:及时总结,看到这几幅画,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师:纠正同学的某些问题
师:我们来把自身的理解放在朗读中表示出来啊
生:朗读
师:及时总结,我们来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
【出示】树上有一只蝉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出示课文】花园里有一棵树,······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师: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吴王听到这些话会如何?
生:通过这段话告诉吴王:……
师:【板书:光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师:少年这样做的目的?
生:……
师:少年讲这个故事仅仅是标明什么关系吗?这里有三个词语,看谁能摆在恰当的图下面
【出示: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的词板】
生:到前面摆词语,教师配合划线
师:引导同学叙述三者的关系。
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师:好,我们再来朗读课文,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白,女生读少年,男生读吴王)(此时,朗读的意境已经出来了)
五、 总结拓展。
师:难道少年讲这个故事就是仅仅为了叙述看到的场景吗?
(引导同学由三者的关系过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同学默默考虑,教室里恬静(此问引起同学考虑)
师:用充溢期待的眼神望着小朋友们。
生:渐渐的,举手的人多起来,老师邀请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确——有个性的理解)
师:在同学回答基础上,据图总结少年的用意。
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总结,还有人在用笔记录。
师:到此,吴王会怎样?
生:恍然大悟。……
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吴王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四人小组来分角色自身扮演一下。等会儿我们邀请几个同学来扮演这个场景。
生:讨论,热烈——如何扮演,在位置上尝试扮演
师:巡视,指点,发现
生: 津津有味的扮演着。
师:选择扮演者组成临时扮演小组扮演。哪些是国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请同学到讲台前扮演。
生:扮演。(少年展示心声)……(扮演者,津津有味;观看者其乐陶陶,还有人不自觉的小声和和着)
师:提示,大家为吴王的转变而鼓掌。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什么?
生:齐述“蝗掷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师:如今“螳螂捕蝉”这个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成语,通常写成“蝗掷捕蝉,黄雀在后”。
六、 安排作业:
师: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这些成语,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 老马识途 料事如神 妙笔生花
师:2、 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扮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2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同学都开心地笑了): 不可思议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身批阅,全对的打个“☆”。(同学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同学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身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身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同学大声地练讲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
  生: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近。一只螳螂正拱着身子,悄悄地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真是太紧张啦!好听!(众笑)
  生: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少年应该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
  生: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早已在树下看得一清二楚,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身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她讲得很流利、很生动。特别是加上一些描写,听起来更有紧张感。(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生: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
  师:(上前握住那位同学的手)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生:(讲得也很生动,略。)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教师让同学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同学读得极有感情。略)
  师: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师: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不谋而合地读第一节。)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身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身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假如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可思议。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身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师: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假如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身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外表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假如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胜利,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溢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同学纷纷演练起来。)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生:老师。
  师: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生兴奋地笑),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扮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好吗?
  生:少年在禀报大王时,要做这样的动作。(生演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
  师:你还挺专业的嘛!(众笑)(对演少年的同学)你来学一学。
  生: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时可以捋一捋胡子,装作考虑的样子。(生边说边演,生鼓掌。)
  师:又导又演,名副其实的导演!
  生:少年在讲故事时可以指着一棵树讲,这样更逼真。
  生:(略)
  师: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安排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扮演。)
  生: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同学开始上场扮演。略)
  师:看了你们的扮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众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3: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