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走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小学教育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4-11 11:35
标题:
走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小学教育故事
走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小学教育故事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因为理解,所以慈悲”这句话,特别是在“家有小儿初长成”的今日,尤其能深刻体味到这句简洁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禅意。回顾我与孩子们这一学期音乐课堂中相处的时光,我整体感觉是:温馨、愉悦、教学相长。
理解调皮的孩子
在儿子还没有长大之前,我总会因课上个别孩子的调皮捣蛋而恼火不已。对那些课上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当然会无一例外的给于严厉批评。如今自己的孩子也上一年级了,他的顽皮与这些小捣蛋们如出一辙: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而与顽皮的孩子相处久了,我发现其实顽皮的孩子也渴望赞美,只是自制力较差让他们无法安静地上完一节课。一味地责骂与试图“扼杀顽皮”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只能耐心地慢慢地疏导。在“顽皮是孩子的天性”这种意识的影响下,我也对调皮的孩子很能理解包容起来。当他们的顽皮影响到课堂教学时,我不再大发雷霆,而是用较为冷静的批评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告诉他们老师心里的真实想法、他们行为对课堂的负面影响,消除孩子内心“因为自己顽皮所以老师不喜欢自己”的片面想法,让他们意识到“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顽皮并不是缺点,关键要分清场合”。在“严而不历”、“晓之以理”的理解式交流下,我觉得那些调皮的孩子课上虽惮于我警示的眼神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与我的心是还是亲近的,我的教学心态也在宽容与等待的磨炼中淡定了许多。
理解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
不可否认,孩子的音乐才能受环境、遗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每个班级也都存在着一些音乐节奏、音准、乐感等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歌声与钢琴完全没有默契,节奏混乱又音高跑调。当我发现这些无法用流畅的歌声表达情感的孩子时,脑海中总会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每天在树林里拉小提琴,却总也拉不好而被父母责骂。后来她遇到了一位老人,每次听她拉得断断续续琴声却总是赞美“拉得很好”。她以为老人听不懂所以每天的练习不再有心理负担,而每天受到的鼓励让她终于越拉越好。故事最后却揭晓那位老人居然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受这个故事的影响,我也很希望自己是那位在孩子学习音乐道路上的听琴老人,拉得不好、唱得不好又如何呢?天赋是无法改变的,兴趣却可以培养,我渴望用我的微笑与赞美燃起他们内心喜欢歌唱的星星火苗。因此每当听到不成调的歌声时,我也总是微笑着告诉他们——“你唱得很好!”、“有感情的歌声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虽然我的微笑、我的鼓励不能让所有的孩子在音乐方面变得很有天赋,但几年来,我还是看到在赞许的目光下、宽松的氛围中,有好几个孩子从低年级时歌唱完全无调无节奏的状态,成长到现在能较为完整演唱歌曲的喜人进步。这也印证了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理解孩子的歌曲审美观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绞尽脑汁地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学生诠释音乐、理解音乐,希望能把音乐作品挖得更深、更透,让学生深层理解、深刻记忆。但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例如以前我花了很多心思准备了一堂很唯美的音乐课《彩云追月》,本以为课上表现良好的学生会对这首歌记忆犹新,民意调查却发现喜欢这首歌的学生寥寥无几。相反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却独占鳌头。由此我悟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喜欢与否,主要并不在于教师用心传授了多少,而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带给学生的吸引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接触音乐是为了娱乐、休憩,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感情丰富、易懂、易学、易唱的音乐作品更能博得他们的青睐。因此音乐学习,必须理解并尊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抱着“知己知彼”的学习态度多了解学生的审美倾向。因此今年的歌唱抽测我改变了过去“抓阄”决定演唱曲目的做法,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唱给大家听。虽然因为最喜欢的歌相似度很高而让我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白兰鸽》、《大海啊故乡》的伴奏几乎到抓狂,但他们却为我“了解学生的歌曲审美观”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在理解的同时我与他们教学相长。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高境界。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美好的心境之中,如果我们能将宽容作为一种心境,那我们就能找寻到与学生彼此心意相通的幸福了。
港下实验小学 华小蕙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