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1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爷爷的毡靴》课后反思3
中西文学比较历来就是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尤其在语言风格及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学存在极大的差别.从直观外表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别首先表示在文学体裁的差别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重表示)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重再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别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示在双方的语言观(言意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别发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言意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这也许是中西文明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差别所造成的。
本文在行文上可算其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都与中国文学保守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情感表达非常含蓄,与保守西方散文重叙事再现有所不同,但,本文在叙事再现方面又有典型西方散文的特点。因而,如何指导同学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确难度很大,假如放手让同学自读自悟,同学要么读后会不知所云,要么会做出千奇百怪的结论。因此,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同学抓住爷爷是如何对待毡靴的,每次,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同学比较祖孙两代人在对待毡靴上的态度及情感的变化,最后启发同学,作者为什么会反复强调“永世长存”这个词,文章中作者认同、欣赏爷爷的做法的句段有哪些?通过这样处置,同学就能更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原来作者深受爷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美德的影响,自身也认识到应像爷爷那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
同时,本学期,我有意识地初步让同学接触了解中西文学的一些比较方法,这对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更多外国文学时,必定要遇到中西文学比较这一命题做一个准备,也算是为初小衔接做一点尝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