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0 16:18:27
|
只看该作者
感想:
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读过之后我想选择感受颇多的其中两件事谈些感想。
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因为去年一整年,在助推站里,我们接触的,学习的都是如何有效解读文本。所以在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会都别有共鸣,也可以说特别有感觉。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认识。要深刻解读文本,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得我在上《游园不值》这首诗之前,特意在网上找了窦桂梅老师的实录。看着看着,我发现,在我看来如此简单的一首诗,窦桂梅老师仅就《游园不值》一首只有21字的诗里推敲出、挖掘出那么多可以讲、值得讲的东西。她循着作者叶绍翁的足迹走进宋诗、南宋后期文学。跟着叶绍翁游园的同时,又要走进宋朝园林与宋时东吴民俗。再跟着作者的心境,了解宋诗的特点、江南诗派的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与诗中红杏木屐的意蕴…而这才是备课艰难的开始,怎样把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才是更为艰难的跋涉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可如果我们手中没有直面教材的底气,我们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思考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又怎么能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进入心灵的觉醒呢? 所以我感觉,老师解读教材就像给自己挖坑,坑挖的越深,你就要去想办法找到更多的土来填这个坑,只有把坑填平了,你才能站在上面稳当地把这些挖坑时独特的体验和价值传授给你的学生。然而最重要的是,你要有给自己挖坑的勇气和决心。
在“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攀登。
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最近,有个朋友因为工作上遇到了点挫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产生了辞职的念头。是的,抗挫折能力弱的人,可能在遇到困难或是不愿面对的事时,采取的往往是逃避的态度。反思一下我自己,在我的工作中,让我产生最多次辞职念头的事,呵呵,也许就是上公开课了。所以当我看到《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时,也会特别的有感触。在这一章里窦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而她也在"公开课"这一"熔炉"中,获得了"熔炼"成功的喜悦与欢乐!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害怕别人听课。怕的不是听课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自己课堂设计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不能驾驭学生,总之是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窦老师却有着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亲身的体会。她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教师最好的平台。她认为公开课可以给自己提供丰厚的"利息",专家、领导的指点不知比自己的单打独练要强多少倍。十年读书,不如听君一席话。宁静的读书只是点滴的积累,而公开课的"利息",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这也让我想到了冉站长在跟我谈心(应该是开导我)时说到的话,她能有现在的成绩,靠的不是别的,正是公开课带给她的一次次磨练,一次次成长。是啊!上公开课,就是"痛而后快地成长。"
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对照窦老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我愿意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再引用窦老师一句话“向着优秀,我们永远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