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池上》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n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xx》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池上》教后反思3
  一、充沛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学习的欲望。
  俺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珍贵财富)让同学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考虑,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同学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同学兴趣和学习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同学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同学中间,更将同学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同学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同学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同学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俺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同学多种感官的活动,同学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同学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同学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俺充沛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同学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同学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同学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同学的书写,保守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同学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同学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同学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沛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同学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规范的要求,要充沛发挥同学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俺在教学中,充沛利用资源,变笼统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同学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规范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同学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同学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沛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同学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疑惑”、“藏踪迹”等同学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同学找出自身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同学进行自俺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同学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同学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同学在心中发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充沛地利用生活这一活的资源,更能拓展同学视野,让同学身临其境,感悟教材内容。教学此片断时,俺感触颇深。特别是提到“小娃偷采白莲后心情怎么样?”有的小朋友说“高兴。因为他可以吃到好吃的莲蓬了。”有的说“害怕。因为是偷,到时被荷塘的主人看到了肯定要挨骂的。”“……”看着小朋友们各抒己见的样子,俺不由乐了,看来这样的教学达到效果了。可是,一个童稚的声音传了过来“老师,爸爸妈妈说,好小朋友是不能偷东西的,为什么诗人还觉得小娃可爱呢?”当俺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弄得俺不知道所措,俺心里不觉得惊讶“虽然是小小年纪,可是他们想的竟是那么远,那么多。”俺的脑袋嗡的一下响了,教室几十双眼睛都盯着俺,怎么办?“不能慌张,要镇定!”俺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身,突然,俺一拍脑门“何不叫小朋友们自身发表看法,看看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于是,俺发言了“小朋友们,下面各抒己见,谈谈对‘偷’的理解。”顿时,教室哗然,象开锅的沸水。小朋友们开始就这个问题讨论了起来。看着那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的小朋友,俺不由笑了。虽然这是个题外话,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俺却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同学。一幅荷塘图,一个撑着小艇的小娃,几行优美的诗句,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小朋友智慧的大门。当时,小朋友们想的很多,也说得很多,同桌、好友之间把自身平时在生活中所做得“偷”得恶作剧事情谈得津津有味,并结合展示出的图画,把诗中小娃得内心活动了解得淋漓尽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同学的学习行为,充沛体现了以同学为主,让同学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同学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同学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身的看法,可以看出同学是考虑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这正是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同学,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同学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同学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同学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否认同学的看法,只要同学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同学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展示“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身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同学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利用换位考虑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实际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同学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四、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俺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俺们面前那充溢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小朋友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优秀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竞赛配诗。小朋友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4、小朋友,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谁已经记住这首诗呢?抽生背诵。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同学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卡片贴诗)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配诗竞赛、吟诵、卡片贴诗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游戏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五、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同学改编故事,交流)
  【放飞想像的翅膀,让同学在想像的时空漫游。简单的四行诗句,在小朋友们童稚的语言组合下,变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不得不称誉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生活这个广阔的资源,无疑为同学的演练提供了大舞台。】
  2、其实,象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方《四时田园杂兴》《幼女词》《宿新寺徐公店》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吟诵。(展示资源中的拓展练习)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远程资源为小朋友们课外学习、积累指引了道路,节约了时间。】
  六、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小朋友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七、课后练习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教学运用效果】: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沛的展示,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容量地让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给了同学美的熏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同学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教室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朗读活跃了气氛,同学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一堂课下来,枯燥而无味的诗句教学,却变成了充溢生机的课堂活动。教室里叽叽喳喳,小朋友们三五成堆,学习、讨论、朗读空虚了整个课堂。小朋友们学得愉快,掌握得牢固,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发明想像潜能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池上》教案2
【案例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充沛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崭新而又充溢朝气的领域。
  现代远程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表示形式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而远程资源的充沛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方便快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发展了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给俺们提供了《知识乐园》《教学设计示例》和《名师课堂录像》以及拓展练习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媒体展示》结合了课文内容,设置了配音朗读、生字词书写展示、重点字词的理解,既方便又实用。将它融入多媒体技术中并与语文学科整合,既能运用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作用域宽,又能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效果等给同学以视听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能创设教学情境,声画同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增强感知力度、培养同学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体味作品情感,提高朗读能力,开发发明潜能。
  除此,教师教学方法与方式单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使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使课堂色彩单调。教师千方百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运用了“三机一幕”可教育资源匮乏,使课堂启而不发,灵而不活。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教育体系、模式的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局部。远程教育资源就为俺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溢了生机,让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收到实效。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同学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同学和文本之间进行更加亲密地对话。
  【案例描述】:
  《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身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文言,但极富韵味,充溢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疑惑”,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设计前言】:
  当俺接到这首古诗的教学时,俺犯难了:要在一课时的时间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间的分布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能象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那样,让同学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当也不能只让同学只会读写字词,会背诗句。怎么办?于是俺首先深钻教材,认真领悟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考虑:如何才干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俺决定活用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测同学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准备好了实用、有效的课件。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着重体现"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同学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疑惑”、“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课堂录像与简析】: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生1:高兴。因为可以去游泳。
  生2:可以摘荷花。
  生3:还可以摘莲蓬呢。
  ……
  2、师: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做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吧!(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让“实际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同学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同学对学习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同学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3、师: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生1:俺最想说‘俺好像去荷塘划船!’
  生2:好美的荷塘啊!
  生3:俺想用课外书上看得到的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来赞颂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师:小朋友,你的赞美很有新意。的确,古诗是俺国的文化精华,特别是唐代更是出了不少大诗人,你还知道哪些?说说对他们的了解。(课件出示:唐代几位大诗人的配图简介以及最知名的诗句)
  【仿真的画面,详细的介绍,激发同学阅读了解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俺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通过资源,在同学充沛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感知采莲的乐趣。】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要读准,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小朋友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提醒读音“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同学提醒读音,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干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灵活掌握本课8个生字。
  【同学是课堂的主人翁,面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鲜艳的色彩,漂亮的事物,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在认识生字词这一环节时,俺抓住同学的心理特征,利用资源声、色、相的优势,巧妙地设计了采摘荷花、莲蓬认读生字词的形式,节约了教学时间,激发同学认知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而作为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假如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同学做好准备。
  3、师:小朋友们,愿意写哪些字?
  生:俺想写“艇”
  生:俺想写“偷”
  4、师:好,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把想写的字都贴在旁边。(教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的一边)
  5、师:小朋友们,先来观察“艇”这个字。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课件描红)
  6、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或者认为难写的字写上两个。
  7、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认为自身写的好的送自身一张笑脸,假如写的不好,擦掉重写,再送自身一张笑脸。
  【通过选择性地指导书写,同学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件演示,能更清晰直观地让同学掌握书写生字的全过程,加深同学对字词的印象。】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小朋友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考虑: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通过展示,学习的要求更清楚、明白。低年级的小朋友能够快速记忆的字数不多,在很短的时间力,老师提示了学习要求,可是小朋友们只能听清局部要求,所以合作学习的时候难免发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但是,通过展示,同学就可以对照要求一步一步去考虑,达到逐步完成的目的,效果明显。】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疑惑、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小朋友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生1:害怕。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要被批评。
  师:那让俺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师评价。
  生2:激动。因为又可以吃白莲了。
  师:那读出激动的小朋友站起来读一读。
  生3:老师,俺读出了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因为俺有可以吃到好吃的莲蓬了,但是又怕荷塘主人知道挨骂。
  师:那把你那种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出来吧!
  同学朗读,同学自评。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小朋友?(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小朋友呢?
  师缄默。
  生1:“俺觉得那不算‘偷’,只是小小朋友顽皮。”
  生2:“怎么不是‘偷’了?反正主人不知道这事,去拿了就是‘偷’”
  ……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动身生在自身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扮演读。
  同学上台扮演读,自由找伙伴扮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小朋友们,带着自身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方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时重复,比方“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小小朋友”可能这个小朋友已经二十岁了,小朋友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假如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溺在自身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俺,“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俺。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假如俺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什么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俺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真的象征,所以俺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俺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且值得俺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假如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他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他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又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自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幼稚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防止,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俺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保守,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俺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俺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幼稚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小朋友不曾发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溺在自身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小朋友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