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有感
邓心怡
“好书不厌百回读。”感谢助推站里给我们准备的余文森教授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好书,假期里再次抽空读了这本书更是对我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本书主要围绕教学的有效性用经典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如润物细雨,就像和名家面对面的交流,能使你豁然顿悟,收益匪浅。这本书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备课、上课、听课及评课篇。在这四部分内容中,备课篇给我的感受最深,今天,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主要谈谈我在备课上的感受。一直以来在备课上把握不住方向,不知教什么,总是模模糊糊的我终于知道理清备课的思路了。
备课,是每一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故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备好课呢?余文森教授在《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中,给我们做了具体的指导。
一、仔细研读课标
为什么要研读课标呢?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名师如此,普通教师更是如此。课件研读目标的重要性。研读课标,须把握以下几点:
1.读“前言”,把握住基本理念。
2. 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即确立“三维”目标和熟记学段目标。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4.读“附录”,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二、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书中说到,老师读不懂教材,就可能使学生“误读”、“误解”,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导致无畏的争执和无效生成。书中还给我们举了一个《落花生》和《吃墨水》的教学案例,从案例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真钻研教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研读教材,才能对教法有所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如何研读教材呢?余文森教授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1.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
2.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
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研究,不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所以教师要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系实际,或用教材。
4.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
5.适度开发,创生教材资源。
总之,在备课时,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三、了解学生
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是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自以为是地、一厢情愿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不仅会导致教学效益低下,还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余文森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我们一点也不饿”的教学案例,充分证明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给我们讲解了备课时还要注意练习的设计,撰写教案的合理性,艺术性,以及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等。
总之,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老师的工作需要自己不断学习新思想,冲破旧习俗,打碎传统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在践行中提炼,发展和创新。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育的形式,着力点是大而空的宏观理论,缺乏洞察力,思考力,泛泛而谈,缺少真实、生机与活力。现在,看完这本书让我安静下来,着力思考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问题,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