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19:57:00
|
只看该作者
课时作业:《预习记录》设计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预习,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有效的预习,可以促使学生提升对课文的学习期待,更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基于此设计了课文预习记录。
预习记录的设计在学生自读自选的基础上综合了生字与词语的抄写,期初根据课文篇目及各单元训练重点,调整各条目,并打印装订成册。“预习疑问”与“解决疑问”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思考习惯;“搜集资料”一项旨在培养学生对周边资讯的搜集整合的能力;“连词成段”一项考察学生对词语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表达能力;“一课一得”一项目的让学生在课文授后有一个反刍过程,既是综合认识,也是二次学习。
2.平时作业:《吾日三省吾身》设计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观察美的眼睛!同样,伴随着学生大半时间的课外也是学习的主阵地,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知识和落脚点在生活中,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生活实际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除了课内的得法,还要使益处显现于课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外使一些课内的习惯得到延续!
“闻得”,每天抽一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按一定次序安排一名同学讲一则课外的故事,其余生则记下故事的主要内容或自己的感想;“记思”,每组的小组长选择一句名言或古诗名句,供组内同学记录,组员再记录下自己对该句话的简单于解;“评悟”,每位同学养成精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将每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是自己颇为感慨的一件事简要记录,并简评;“惑省”则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反省,于师,于友,于己各说一句话。三省吾身的作业设计,不仅仅注重了课外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几分钟的记录中,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继而在对生活的积累与反思之上,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在这种长效而有意义的拓展活动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其间隐含的思考生活的习惯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通过拓展活动,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语文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从形式入手改善心智模式──数量不是标准,兴趣才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作业同样如此,数量不是标准,兴趣才是关键。学生一旦有了作业的兴趣,就会把作业看做是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会在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起爱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直以来,语文作业的形式总是显得过于死板,写生字,抄词语,读课文,背课文,时间一久,便没有丝毫的乐趣可言。而我们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厌倦,对于我们的孩子则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作业形式上应注意,尽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完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课内与课外的优化结合──中国古典名著读书笔记设计
语文素养的积淀,离不开课外阅读的有效积累,摆在面前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才有效?因此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或课文拓展,设计读书笔记,不仅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的应用中习得技能,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例课内学习了《草船借箭》,于是结合课文便进行了读名著活动,针对性的也便设计了一份名著读书笔记(原表每张32开大小):
如此形式的读书笔记,含多种习惯的培养于一体。积累类: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门别类记录,人物与事件的记录根据需要酌量复制;表现类:绘画是学生所喜爱的表现形式,人物或场景的绘画,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选择;表达类:人物的评论与好书推荐一表则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知识类:以名著知识作为载体,既是回顾知识,又是考察积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