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4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季审定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春季审定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zip (15.46 KB, 下载次数: 324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4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课时    含有亿级和万级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含有亿级和万级数的意义,掌握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的组成,会读、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
2、让学生感知较大的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数感,并感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说下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2800000000   4670000
2、结合上面的2个数,思考:读、写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读数前先分级……)
3、课题:刚才复习的数分别是有多少个亿或是多少个万,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数既含有亿也含有万。板书: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
出示图。指名读读图上的内容:我国2011年钢材和原煤的总产量如下。
钢材八亿九千万吨 原煤三十五亿二千万吨
同桌互相说说这两个数分别是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的?再全班交流。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请你尝试着写出这两个数。指名板演。
说说你在写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小结: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应该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注意万级要写满4位,最后在个级上写4个0。
把写好的2个数读一读,体会读的方法:
先读亿级上的多少亿,再读万级上的多少万,因为个级都是0,所以不读。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三第4,5,6,9题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集体讲解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练习三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和整亿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整亿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
2、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一些数据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情景图:请学生说一说每种物品的总产量。
提问:这些数和我们过去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板书: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改写
二、新   授
(一)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1、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在数位顺序表上添上“亿”)
一亿一亿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二)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完成课本91页的数位顺序表,学生填写在书上。
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联系
问:我们现在认识的数位顺序表一共有几位?(12)
怎么记更容易记全?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几亿是个( )位数?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呢?
2、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老师布置相关的调查作业。
(三)整亿数的读数和写数:
我国2011年水泥、原煤和布的总产量如下:
原油二亿吨,水泥二十一亿吨,布八百一十四亿米。
写完后,分别指名交流是怎么写的。
指出:这几个数都是整亿数,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先在亿级上写好多少个亿,然后再在后面添上8个0。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三:3
学生独立完成  师集体讲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三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培养数感。
3、让学生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写一个四位数,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它的组成。
比如:5239。它是由5个千2个百3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
二、教学例题:
1、认识亿以内的数
A、在刚才的四位数前添上四位,使之变成一个八位数,如:52395239
请学生读一读,并也说说它的组成。老师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呢?并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估计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说的时候还是一位一位地说,比如:
5个千万2个百万……
问:这样说数的组成,你有什么感觉?
(数的位数多,这样说有点麻烦。)
指出:当数很大的时候,我们除了像刚才那样一位一位地说数的组成,还可以按数的万级和个级两大块来说数的组成。如:5239个万和5239个一
2、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和写
A、学生练习:写一个8位数,读一读,说一说它的组成
B、有0的多位数在读的时候是一个难点,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个八位数,可以含有1个、2个、3个或是4个0。写完后自己读一读,也请同桌读一读。
全班交流:(老师有目的地去选择)
比如:56420000,指名读一读。问:这个数有几个0?读了吗?为什么?
56004200,指名读一读。问:这个数的0读了吗?为什么?
比较:上面一个数的0出现在末尾,末尾的0不要读。下面的数在数的末尾出现了0,还在万级的末尾也出现了0。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50640002,问:这个数的0在哪里?读一读,说说这几个0分别应该怎么读?(中间的0要读,连续的几个0只要读一个0。)
按照正确的读法,再读刚才自己写的数。
小结:
亿以内的数的写法:先明确这个数是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然后把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合起来,那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用0占位。
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制度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观察三个计数器,说说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先说出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多请几个同学来读,注意读的正确。
2、完成练习二:4,5,8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讲解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1)
主备人 黄忠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观察、表述、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计数单位。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
二、新授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的拨珠,一直拨到九千,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板书:万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十万、百万、千万
2、在新的数位顺序表下,分别选择万位和十万位,下面写“1”,问:这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可能有的答案:1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不同;一个是表示10000,还有一个上表示100000;一个是五位数,还有一个是六位数……)
那它们之间有联系吗?(10个一万是十万)
谁能像这样继续说一说: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体会这几句话,可以联想到什么?(满十进一)
3、认识数位顺序表
4、填写书上p.86的数位顺序表,互相说一说,记一记。
三、读数、写数:
1、出示例1
这里有三个数,分别是多少呢?你能把它们一一写出来吗?
(教师巡视,注意可能有的2种写法:
一是对照刚才的数位顺序表写,二是就这样写。)
分别指名说说自己在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比如:七十七万,可以先写万级上的“77”,然后再在个级上添上“0000”……)
指着写好的数,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分别表是什么。
2、补充提问:770000是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
另2个数也可以这样继续提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写完后,可指名交流自己在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2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课前准备: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一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二、        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看书上  第9题
  先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2、        完成练习一  11、12、13
第11题、 多媒体演示
第12题、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第13题、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1:47:2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教科书5-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
1、取一张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
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
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
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
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
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
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说说你的发现:正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6条对称轴。……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  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2: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