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6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认识。对于这些新理念,我铭记在心,并从心底里接受了它。然而,我刚进入课堂实施的第二天,学生的表现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这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还真验证了这么一句话:“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我不得不承认,从理念到实践之间的确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这里我就以我在一节课中体会颇深的两个案例予以说明。那是一节新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快乐的家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数数、认数,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数的作用,培养学生做学习数学的有心人。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发现,探求新知——课堂总结。
【案例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他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快乐的家园”。(师边说边出挂图)
二、引导发现,探求新知
1、说一说。
师指着挂图问:这里有什么?
生:这里有一只小狗。
师:这里有什么?
生:这里有一棵大树。
这时,有一位小朋友把手高高地举起,于是我叫他站起来说。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对我说:“老师,你不用这样指着图来问,我们自己也能发现的。”我当时被愣住了,学生这是在教我如何教学啊!既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呢。于是,我换了另一种方式。
师:看来,小朋友们可真不简单,那谁愿意说说你从图中还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就有好多小朋友举起了手,我指名回答。)
生:图上有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条船,一条河,一座房子,一座大山,还有一个太阳。(他好像憋了很久,老师好不容易给了他这个表现的机会,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好不得意。其他小朋友也不服输,个个都想表现表现,所以他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说得多好啊!那你们知道,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条船,一座房子,一座大山,一个太阳,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生:用数字1来表示。
师:小朋友再仔细找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是1。
生1:我发现图上还有一个萝卜,一棵小草。
生2:老师,还有一筐萝卜。
说真的,学生说到这里我自己也认为图上再也找不出数量是1的物体了,正想收手,突然又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图上有一把锄头,一顶帽子,一条小路呢。”
师:你真是太棒了!观察得那么仔细,老师也没有发现这么多,你可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看来我们都得向你好好学习了,大家掌声表扬他。
……
【案例2】
(练一练的第3题,本题要求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是一道难题,我首先很详细地解释“同样多”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师:大家都明白“同样多”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观察第一幅图,左边有什么?
生:左边有三个人头。
师:那么右边我们应该圈多少顶帽子才和左边的数量同样多呢?
对于这个 问题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我,讲台下面还有好多双迷茫的眼睛在看着我,我真不知道我到底在什么地方解释得还不够清楚,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正当我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时,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懂,3个人就戴3顶帽子,那边的6把椅子就由6个人来坐啦。”(太好了!我如梦初醒,这才是学生的真正思维啊!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对于“同样多”这个概念还很模糊,但是日常生活中他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般就戴一顶帽子,一个人就坐一把椅子。我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我们的思维是不同步的,所以没有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却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强加在学生的头上,学生不理解是自然的。真可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于是,我重新整理思路再一次引导学生。)
师:左边有三个人我们应该准备多少顶帽子呢?
生齐声答:三顶帽子。(并很快就圈好了。)
师指着第二幅图问:这里有6把椅子,你们猜猜会有多少个小朋友来坐?
生:会有6个小朋友来坐。
师:那你们赶快在右边数出你们喜欢的6个小朋友,然后再把他们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地去做了,并且圈得很正确。)
……
案例反思:
回顾这两个片断的教学,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逆发出那精彩的发言,也许我将会不断地重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的那种传统课堂教学。这一切都真实地证明了: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就如同空气,既可压缩于斗室,亦可充斥于天地,其关键就看我们教师究竟把他们放在了多大的自由空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了,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为我们教师的行为,这可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 ,我们不但要接受新理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理念,在实践中感受新理念的魅力。在本案例中,让我感悟较为深刻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于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也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和缺乏力量的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 、“一言堂”、上课为“讲”课的教学方式,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每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作为小学生尤是如此。他们生性聪慧、活泼,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表现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