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性的教育
坐在书房,闻着茶香,品读着眼前的《周国平论教育》,缕缕的思绪如同茶香一样悠长。读着它,如同与一位深情的父亲交谈,或激奋,或沉思,触摸得是那颗朴素而真诚的心,荡起的是层层共鸣的涟漪。
从教育到人生、理想,于细微的小事描摹中,在平淡的言辞语句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父亲炽热的教育情感,一个哲学家因思考而涌动的激情涟漪,一个人因教育而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周先生说:“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简单的语言却如同刺破浓雾最锐利的阳光,撼人心魄。
当我们在忙忙碌碌为孩子、学生安排所谓应该做的一切时,当我们纠结于他们该掌握什么技能、知识时,当我们为他们的各项“特长”沾沾自喜时……也许就人性的角度来说,他们失去的是更多。当孩子的目光呆滞时,当孩子的眼神茫然时,在一片迷惑中,我想,该停下奔驰的脚步,思考一下——哪儿出问题了?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那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如何让孩子生长呢?我赞同周先生的话,也努力践行、关注孩子的天性。于是乎,教学中我不执着于孩子知识的习得,而重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方法;不惟分数,重视孩子理想的树立、习惯的养成……
但往往是——集体荣誉的获得,积淀了一个班级向上的文化氛围;个人的成绩优异、特长的出类拔萃,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信心。孩子拥有的自信,不仅来自老师的影响,更有同学、家人、社会……孩子个人内心的成长是综合的产物,也是我们无法控制和预料的产物。于是,我对孩子也有要求、也有期盼,没有达到时,也会烦躁、发火……战战兢兢地行走在自我不断调整的边缘……
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站在钟摆上的我,既要重视人性,也要关注习惯,既要在乎成绩,又要培养兴趣……调剂各项于和谐,不亦累乎?
翻阅这样的哲学教育类的书,往往让我的心又静了静,清了清……
三年级了,学生的很多言语、行为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家长的想象。3、9、12岁,是孩子精神自我成长的觉醒期,面对着“一花一世界,一生一天地”的状况,教育总让我感到如履薄冰。
我没有穿透每个孩子心灵世界的能力,我只拥有“婆婆嘴”的耐心。报名第一天领书,我与早到的同学快速地搬书,成就了“开学第一课”——“早”的好处。
上周四自各儿班的学生迟到了,并打断了教学行进中热烈的讨论,原因是糊涂地扫了别的班的环境区,满脑火苗的我也许有了周先生“教育”的润泽,谈笑间给学生编故事讲解何为“南辕北辙”……
此刻,回忆着周五发考试卷时,因为王同学考了他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语文的最高分。随着心,依着激情澎湃的“人性”,我给了他一个最热烈的拥抱,全班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王的脸红红的,激动万分。我们首先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其后才是老师、学生……这些标签式的称谓吧!
掩卷沉思,墨韵与茶香浸染着书房,印在扉页的带着宽大镜片的作者,眼神却显得格外的冷静而深邃,让人莫名的平心静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