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释:本词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8.诗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睡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了什么?请简析。(5分)
前文写“万杵千砧捣欲穿”是表明为了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后句写不为捣衣,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2分)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谴,只能借这“捣衣”来消磨时光,打发这夜晚难过的时间,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分)
9.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1)表达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借思妇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战士的同情(3)(2)对因大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 (2分)(3)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堪忧。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题画
李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南宋画家,工于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难。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染料。
8.本诗为“题画诗”,但写画只有第一句,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营造了深远的意境;间接地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照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得3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诗人的画作貌似容易,但却凝结了自己的心血,却无人欣赏。表达了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另一方面,时人只爱浓墨重彩,大富大贵的牡丹,而不留心这淡墨山水,也讽刺(反讽)了当时人们醉心于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另外也表现诗人不迎合世俗的清高。(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分的。每点2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1分)
【诗歌赏析】诗的第一句描绘了画上的景致: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后两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个愤然不平,也讽刺了当时的世俗风气。 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李唐作此画时,已是南宋,女真雄踞中原,钟鼎乃代指汉族社稷庙堂。高宗时,与金人议和,以淮水及大散关为界,即秦淮一线为宋金国界,故云隔秦淮。秦淮亦可作秦淮河解,六朝风流多在秦淮左近,而李后主之“玉楼瑶殿”亦在秦淮河。此处以江左风流寓南宋之偏安,不思恢复。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1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新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8、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参考A:哀景衬哀情。(1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也是憔悴不堪。(2分)作者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 “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了,已是古老且衰败。(2分)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姿态,而且强烈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2分)
9、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6分)
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不由得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更是肝肠寸断。
诗歌解析: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
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 ,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想到光阴易逝 ,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一曲《 阳关 》”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
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在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在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空 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8.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5分)
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1分)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2分)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
前四句表达了诗人世道艰难,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1分)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2分)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1分)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2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李端
芦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①何处期。
【注】①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①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衰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3分)
②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2分)
9、全诗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写了哪几种悲情?(6分)
①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②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一句写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动乱之悲:“风尘何处期”一句写出了因为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痛苦。(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 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8、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3分)
9、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6分)
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