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的魅力,激发学的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科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是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替代教学。
二、“为用而用”和“拿来主义”。有的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值得指出的是滥用多媒体不仅达不到激趣的目的,有时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索然寡味。据统计,一节课40分钟,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不到20~25分钟,如若这段时间里学生多是沉溺于多媒体之中,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那么学生也不会产生兴趣。就如一张用来彩绘的白纸,粗笔勾勒,可能满纸风景,而浓墨泼彩,却极有可能不知所绘为何物,学生又何来观赏的兴趣?试想一下,一片简单的课文,衬上一副严厉的风光照做背景,学生学习时,究竟是欣赏风景还是解决课文,更何况有时候竟是反复出现的交替画面呢?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插上一段音乐,就真的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许未必。因此激趣不可过多的借助多媒体!
因此应用多媒体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