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这节内容,教师教学中将考察参数Α、ω、φ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学习如何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图象变换与函数解析式变换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会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总结图象变换的规律。利用几何画板形象地刻画了函数y=sinx变换到y=sin2x,再由函数y=sin2x 变换到y=sin(2x+ ),最后由函数y=sin(2x+ )变换到y=3sin(2x+ )的变化过程,总结出y=sinx变换到y=sinωx 及y=sinωx变换到y=sin(ωx+φ)最后由函数y=sin(ωx+φ)变换到y=Asin(ωx+φ)的伸缩或平移变换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亲身体验“形变”的过程,通过主观积极学习,清楚地认识了函数y=sinx到y=Asin(ωx+φ) 的图象变换规律,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这种变换过程,由静到动,化抽象为具体,正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手段远远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又如空间立体几何折叠题、函数动点问题是判定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动态想象力,是区分优生与差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些它是高考数学科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但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分析讲解和学生也难想像理解这类题型。如果一但有动画介入作为辅助,那这类题型就变得容易多了。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如果此类题型与相对应的动画同时进行分析讲解,学生一方面看到动画中点、线和角等变动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理解解题过程。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由静态的对象想像动态的情况,从而懂得解答此类题目方法,形成数学动态思维,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借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为课堂教学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它能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三种思维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高中《正弦定理》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电脑上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鼠标拖动三角形任意一个端点,自己观察和发现:无论三角形的位置(横放、竖放、斜放)、形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大小怎么变,让学生观察 , , 对同一个三角形是不变的,最后自己得出正弦定理。这样的教学由于是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索真理的过程。因此,数学实验必然能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如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打开几何画板,做一个圆心为A的圆,在圆内任取不同于A的点B,在圆上取上点C,连结线段AC、BC,做线段BC的中垂线交AC于点P,连线段PB,引导学生发现 ,即圆的半径,且大于AB,然后让学生操作电脑拖动点C在圆上运动,得到P的轨迹——椭圆。启发学生得到椭圆的定义,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当点B在圆上、圆外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亲自参与了对椭圆形成过程的探索,还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加上动手操作电脑,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