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悬念导问法。兴趣多是由疑问和惊奇引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实验,能提高观察和实验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上物理实验课时,若能根据实验的内容巧妙地设置一定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自然会激发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多用电表的原理”实验时,可以设计下列提问:(1)我们在第四节中已经学习过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和量程较大的电流表的原理,能否将电流表改装 成测量电阻的欧姆表呢?(2)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都要用到表头,能不能让他们共用一个表头而组合在一起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会牵引住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会集中精神实验,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带着“悬念”去做实验,在实验中解答“悬念”。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可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起到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2、连环导问法。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教学的需要,对某一个实验巧妙地设计一连串的问题。问题串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问题之间逻辑上要紧密衔接。例如,在教学“多用电表原理”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那一个欧姆表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哪个位置是用来测电阻的呢?(2)从例题中的第二问同学发现当外接电阻等于欧姆表内部的电阻时,电流的指针指向有什么特点?(3)同学欧姆表的刻度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刻度进行对比,同学发现什么特点了吗?由于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在实验时,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精力自然会集中。 3、分解导问法。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而又难于理解的操作步骤,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将难点分散,易于问题的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做“多用电表原理”实验时,关于加入蒸馏水的作用,可分成以下几个问题:(1)用导线把A、B直接连起来,此时应把可变电阻R1调节为多少才能使电流表恰好达到满偏电流?(2调到满偏后保持 R1的值不变,在A、B间接一个150Ω的电阻R0,电流表指针指着多少刻度的位置?(3) 保持 R1的值不变当电流表的示数为2mA时,A、B间接入的电阻为多大?(4) 保持 R1的值不变当电流表的示数为6mA时,A、B间接入的电阻为多大?(5) 保持 R1的值不变如果把任意电阻Rx接在A、B间,电流表读数Ix与Rx的值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系列设问,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自然归纳出其答案,并且记忆深刻。
4、矛盾导问法。在进行实验时,巧妙地利用某些“矛盾情节”向学生设问,亦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实验“多用电表的原理”中,可设问:测电流和电压时有外电源可以使G表指针发生偏转,当测电阻时没有外电源,G表的指针如何发生偏转呢?通过这样一问,沉闷的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科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创造能力。学生的思维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问题驱动”复习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问题链或问题组,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师生互动等方式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