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规划》遵循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提出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为:“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这既充分反应了《纲要》中指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真正内涵,也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同时也反应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核心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3. 《规划》结构清晰、任务明确。《规划》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同时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自身的教育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部署。《规划》既界定了国家、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其他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又明确指出机制体制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目标。
4. 《规划》制定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为了切实而有效的落实《规划》设计的发展任务,《规划》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这五项即将在国家层面实施的计划将着重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而计划的实施将以前瞻性试点和示范切入,以确保建设任务的落实。
3.2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
《规划》在“发展任务”部分指出,“要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在第十一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中,《规划》进一步强调了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表明要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最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3.2.1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正在不断丰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信息孤岛”较为普遍,一些机构数以千兆计的资源在网上被“打入冷宫”。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型,数字资源的开发不再是“权威”专家和“权威”机构的专利,而应更多地产自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
《规划》提出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这将逐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准入机制。通过政府资助,引领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购买基础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公益性服务,这将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同时,不断推进校际间网络课程互选,以及精品教育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3.2.2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机制,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动力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两大命题亟待解决,一是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二是教育信息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