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参赛论文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语文教学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参赛论文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语文教学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作为一种资源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首先向课堂要效益,借助音乐营造氛围、运用图片渲染场景、插入视频凸现情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同时助力第二教学渠道的开辟,以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为第二课堂,探究和实施网络下的阅读课。并且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通课内外衔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语文  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更是一种资源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而且助力第二教学渠道的开辟,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课堂的主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不断积累内化、聚沙成塔,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过多分析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阅读的缺失又导致学生朗读水平差,二者互为因果,很多语文课,堂上不闻朗朗读书声,唯闻沙沙写字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以朗读教学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授课模式,实现了课堂网络化、可视化、互动化,借助音乐、画面、视频,创设一种与“语言文字”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切感受文章背后的气氛、感情,学生便自然地进入“文字”中,能用心体会,心领神会。
    1、借助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唯物主义”认为,音乐魅力无穷,能使人们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并且可以使人的言行在音乐的指导下更加规范、科学、有效[ ]。所以使用音乐设置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酝酿朗读情感,从而产生更好的朗读效果。
比如,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我分别请了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来朗读,结果平淡而无味。我又请了另外两个学生,要求他们轮读,效果依然不如人意。几个看似简单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蕴藏了作者辗转漂泊多少年的情感,这样的乡愁不仅有距离,更包含多少沧桑!学生一时不能体会。为了更好的批文入情,我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我打开电脑,音响里反复播放着罗大佑根据余光中的诗句谱写的《乡愁四韵》,苍凉的曲子循环回旋,让学生静听,连续听了三遍,要求他们先闭目听,脑海里想象游子天涯漂泊的情景,去感受亲人无处派遣无计消除的乡关之思。听完音乐后,再请学生读,效果截然不同。此时再读,脸上的表情丰富了,内心的起伏大了,朗读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课的最后,又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加强了学习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08:14 | 只看该作者

  2、运用图片,渲染场景
选入教材的课文无不经典,议论鞭辟入里,描写栩栩如生,叙事精巧别致,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无法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内涵,甚至读的味同嚼蜡,难免有身入宝山空手回的遗憾。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图片等资料加以渲染。照片、图片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视觉,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加强朗读中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的把握文意。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文质兼美的诗一样的散文,那明丽活泼的语言,那充满生机的风景打动每一个朗读它的人。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机勃勃的“春草图”、活泼热闹的“春花图”、幽静宜人的“春雨图”,那一幅幅的画面渲染了美丽的春天,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时学生再朗读课文,仿佛置身于春景,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能更好的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之美。
  3、播放视频,凸现情境
影像资料进入课堂,把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因其丰富、直观、动感等特性,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信息技术元素,用视频资源凸显情境,能够更好地创造愉悦共鸣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在朗读《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相关的视频片段给学生看。观看了影片,学生对鲁达的性格有了清楚的了解,因此在朗读课文时,就能够悉心揣摩人物心理,读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又如,在朗读《爱莲说》时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几篇课文《陋室铭》、《小石潭及》等都运用了这种写法,但学生理解上仍有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以《爱莲说》中的托物言志为例制作了微课,课堂上播放,学生听读看议结合,效果明显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辟第二教学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样大量的阅读,只依靠课堂显然是不能完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载体,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
我校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阅读课的课堂设在有丰富藏书的阅览室,做到专室专用,教师陪学生阅读,及时巡视和辅导,做到专时专用,学生阅读前要准备好专门的读书笔记本,便于做摘抄好词佳句或记录阅读感受,做到专本专用。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水平。也因此总结了一些经验,归纳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型,在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思路、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方面提供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08:19 | 只看该作者

  1、阅读讨论课
   阅读讨论课,阅读是基础,讨论是深化。首先布置阅读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或利用搜索引擎来查阅资料,通读指定文章或指定文章类型,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教师依据课标的要求提出问题,阅读完成后围绕问题分组讨论,分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做点拨。
  阅读讨论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了汪曾棋的《胡同文化》之后,我布置学生阅读汪曾祺谈吃的散文,如《故乡的食物》、《五味》等,阅读之后分享,学生或分享文章内容,或抓住一个词品读滋味,角度或大或小,收获或多或少,但通过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对文章的类型特点、内容、结构和文中的疑难句子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阅读欣赏课
美文还需美读,好的文章不但结构巧妙、形象感人、情节曲折,而且语言流利晓畅。这样的文章适宜美读,为了便于慢慢品味,指导学生把优美语句记录在网校空间或班级博客上,同时鼓励学生写阅读心得,培养学生以欣赏的眼光感性阅读,能沉入书中,得书之精华。同时引入相关评议文章综合阅读,引导学生以评判的视角理性思维,能跳出本书,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使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学习写景抒情类散文时,我个性化使用教材,分别从两本教材里选择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两篇文章都有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都记录和分享了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以“生命的力量”为话题,展开讨论,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最后将所做笔记和阅读体会发布到网校空间或班级博客。为了切实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我们开设网络 “踏歌行” 语文朗读主题社区[ ],将好的朗读音频、视频作品上传,便于保存、展示和交流。
  3、阅读搜索课
  在微机室上阅读搜索课,人手一台电脑,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资源的筛选,要从丰富和芜杂的信息资源中中挑选具有学科内涵、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内容。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百度、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集中查找信息资源,迅速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还指导学生利用比较好的语文专业网站,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等,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
  比如,在学习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时,首先阅读了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材料,又引导学生阅读了原著,最后在微机室人手一台电脑,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三位名人的资料、本书的不同译本和他人对本书的评价,从而对本书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或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生活就是语文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理念的重要观点[ ]。大语文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08:23 | 只看该作者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结果的展示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紧扣学科的主题活动《龙与中华文化》、《<孟子>中的成语与修辞》、《走近名人》、《<史记>中的成语故事》、《妙言大家对》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实践活动,也是我校“文化艺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国旗下讲话、“雅言启迪智慧、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我的梦•巨鹿梦•中国梦”征文比赛、“我手写我心”手抄报评比、“好书大家看”好书推荐、“读书•讲坛”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教师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的好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还可以发布到网校,让家长和更多的人看到孩子的作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大有裨益。定期将学生优秀作品搜集整理,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或向报刊推荐发表,能让学生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成功,比如在全国第六届步步高征文比赛中,我指导的几名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成功是成功之母,这几个学生读书写作的劲头更足了,并且带动班里其他学生也开始积极阅读和写作。
2、挖掘当地自然地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的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网络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创造性地形成风格各异的课程[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当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观察、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时代在发展,有哪些职业消失了?有哪些职业兴起?走近老漳河,它经历了哪些变迁?童年不同样,父母的童年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通过书面文字表达结论。这样使学生接触了大自然,接触了社会,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后,让学生去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较为有名的特产(串枝红杏、枸杞、银花),了解它们的生长状况,同时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访问,了解它们的种植面积、收获季节和深加工情况,并认真作好记录,用相机或手机拍照录像供大家认识和了解。最后,学生搜集整理了巨鹿特产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有的把自己拍摄了美丽的照片,有的还搜集相关的佳作让大家图文共享,有的还配上自己的解说词,甚至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当时写下的游记附在后面,这些图片、文字和视频都发布到网上共享,既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又丰富了课程资源。
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语文教学,打通课内外衔接,因资源的丰富性,使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因过程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了自主筛选和整理的机会,这一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大语文教学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2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